2.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市——番禺
先秦时期,番禺已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早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即有岭南向商汤进贡象齿、文犀、珠玑、玳瑁、翠羽等方物的传说⑤。仇池石《羊城古钞》说:战国时,“越王与魏通好,使(公师)隅往南海求犀、象、珠、玑以修献”⑥。秦始皇仰慕“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⑦,成为其经略岭南的目的之一。可见这时番禺跟海外很早已有贸易往来。
到秦、汉时期,《史记·货殖列传》已将番禺列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
《汉书·地理志》也称:“番禺,其一都会也”,由于“处近海,多犀、象、玳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从“处近海” 一语,说明以上集散于番禺的商品,大都来自海外。汉初与南越通关市铁器①, 供应岭南以先进的铁制生产工具;同时,海外的特产也通过番禺转输到内地。前述 1974 年 10 月,在广州市文化局院内发掘出的秦初三个并列的造船台。
其中一号船台据测算可建造 6—8 米宽,30 米长,载重 50—60 吨的木船。从番禺当时能造如此规模的船舶,也反映了秦、汉之际航运业的发达。
秦、汉时,番禺作为沿海的港口城市,拥有最辽阔的腹地。它通过南岭的几个低平的隘口沿着河流的谷地,北达长江以至黄淮流域,第九章第二节根据《淮南子》记载的秦征南越的进军路线,由越城岭、萌渚岭、大庾岭及湟溪、阳山、横浦三关进入番禺②。其后,汉武帝进兵南越时,又增加一条由巴蜀、夜郎经牂柯江以达番禺的新路线。东汉时,章帝建初八年(83 年), 大司农郑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③,又再一次打通进入湘江上源谷地的过
① 参见广州市文物管理处:《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试掘》,《文物》1977 年 4 期。
② 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广东”二,广州府·番禺县·广州城。同治《番禺县志》古迹。下记载亦同。
③ 曾昭璇、潘国璠:《宋代以前广州城历史地理》,《岭南文史》1984 年 1 期。
④ 《元和郡县志》卷三四“岭南道”一,广州·南海县·陆贾故城。
⑤ 《逸周书·王会篇》。
⑥ 《白云、越秀二山合志》亦有相同的记载。
⑦ 《淮南子》卷一八《人间训》。
① 《史纪》卷一一三《南越列传》。
② 本书上册页 401—402。
③ 《后汉书》卷三三《郑弘传》。
岭山路。番禺正是利用以上几条线路,南运丝绸、铁器,北输象牙、犀角、珠玑,沟通内外贸易的。
汉武帝平定南越吕嘉之乱后,建立交趾刺史部。又建日南郡于西卷(今越南顺化西北),岭南的政治中心暂时移到交趾郡(今越南河内西北)。第九章第六节所述《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南海通往印度洋的航线,出航的港口为“日南障塞,徐闻、合浦”,其中合浦郡的治所合浦(在今广西合浦东北)及徐闻(今广东雷州半岛徐闻县西南)距南海郡番禺较近。根据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 2 年),日南之南黄支国(印度)来献犀牛”④,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 年),大秦王(罗马)安敦遣使日南徼外来献,⋯⋯。其国人行贾,往往至扶南、日南、交趾”①,及“旧交趾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②等记载,说明日南的西卷港已发展成为凌驾番禺之上的对外贸易港。但据西汉桓宽《盐铁论》云:蜀郡以蜀锦至南海,交换珠玑、犀、象等珍品,《后汉书》称:“交趾(部)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即南海)出入”,以及清郝玉麟《广东通志》卷五八的记载:“桓帝时,扶南之西,天竺、大秦等国皆由南海重译贡献,而贾蕃自此充斥于扬、粤矣”,说明番禺港仍为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继续发挥其重要的贸易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