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元代中、后期户口的增长
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元成宗继位后,“恪守成宪”,“数下宽大之诏”,对内减免赋役,赈济灾荒①,对外停罢征安南之役,敦睦邦交,史称: “成宗承天下混一之后,垂拱而治”,“善于守成”②,曾出现了短暂的安定局面。武宗在位不足五年,接着是仁宗朝,“孜孜为治,一遵世祖之成宪”③;英宗朝实行新政,起用汉族儒臣,罢汰冗员,行助役法,颁行《大元通制》; 泰定帝朝“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无事,号称治平”④;顺帝朝前期,右丞相脱脱实行“更化”新政,政治又较清明。虽然有元一代,最高封建集团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连绵不断,但元代中后期,以成宗到顺帝至正初,基本上还是处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时期。
元世祖至元以后,历朝均未留下户口记录,只有《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记有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户部钱粮户数 13,400,699。又《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有户 13,867,219,口 59,519,727。其所记仅中书省及辽
③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一。《国朝文类》卷四○,《经世大典序录》“版籍”条同。
④ 《元史》卷一六《世祖纪》一三。
⑤ 《元史》卷一七《世祖纪》一四。
⑥ 《元史》卷九三《食货志》一。
⑦ 据《文献通考》卷一二《户口》二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 年)户一千二百三十万二千八百七十三;《金史》卷四六《食货志》一《户口》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 年)注户增于大定二十七年数八百四十一万三千一百六十四相加而得。
① 《元名臣事略》卷四《丞相兴元忠宪王》、《平章鲁国文贞公》。
② 《元史》卷二一《成宗绍》四。
③ 《元史》卷二六《仁宗纪》三。
④ 《元史》卷三○《泰定帝纪》二。
阳、河南、陕西、甘肃、江浙、江西、湖广、四川八行省的数字,岭北及云南二行省户口失载。且八行省中除河南、江浙、江西、湖广四省户口的数字比较完备外,其他各省并多残阙;在各路、府、州户口数字中,除部分注明宪宗二年(1252 年)数、世祖至元七年(1270 年)及二十七年(1290 年) 抄籍数和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钱粮户外,多未系年。对照《元史》本纪, 从至大三年(1310 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 年)的四十二年间有关户口的零星记录,均较《元史·地理志》所记载的数字有明显的增长。
- 中书省——腹里地区人口的增长
武宗至大三年(1310 年)六月,赐太师淇阳王月赤察儿清州民户 17,919
①,清州属河间路。该路直辖六州六县,《地理志》记载全路计户 79,266, 平均约每州 8,800 户,每县 4,400 户。清州为下州,至大时户数已增长一倍以上。
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 年)正闰月,“保定路饥,⋯⋯雄州归信诸县大雨,河溢”,被灾者 11,650 户②。保定路直辖八县七州,《地理志》记载有户 75,182,平均每州 6,800 户,每县 3,400 户。雄州为下州。泰定时仅受灾人户即增加几近三倍。
文宗天历二年(1329 年)六月,“益都莒、密二州春水、夏旱蝗,饥民三万一千四百户”③。莒、密二州属益都路,该路直辖六县八州,《地理志》记载有户 77,164,平均约每州 7,000 户,每县 3,500 户。天历时二州饥民数即逾 3 万,户数也增长一倍以上。
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二月,“济宁路饥民四万四千九百户”④,为
《地理志》记载该路全部户数 10,545 户的 4.26 倍。同年四月,“汴梁、怀庆、彰德、大名、兴和、卫辉、顺德、归德及高唐、泰安、徐、邳、曹、冠等州饥民六十七万六千户”⑤,为《地理志》记载各该府、路、州户口总和333,000 户的二倍。
至顺二年(1331 年)三月,“发通州官粮赈檀、顺,昌平等处饥民九万余户”⑥。檀、顺二州及昌平属大都路,该路直辖六县十州、二巡警院。《地理志》记载至元七年(1270 年)抄籍数为 147,590 户,平均每州约 11,000 户,每县 5,000 户。至顺二年户数为至元七年的 3.33 倍。又同年十一月, 兴和路仅“鹰坊及蒙古民万一千一百余户”⑦,即相当于《地理志》记载该路总户数 8,973 户的 123.7%。
至顺四年六月“大霖雨、京畿水平地丈余,饥民四十余万”①。仅京畿所在的饥民即与《地理志》大都路全路 401,350 口相等。
顺帝至元三年(1337 年)八月,“遣使赈济南饥民九万户”②,为《地
① 《元史》卷二三《武宗纪》二。
②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
③ 《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
④ 《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
⑤ 《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
⑥ 《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
⑦ 《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
① 《元史》卷三八《顺帝纪》一。
② 《元史》卷三九《顺帝纪》二。
理志》该路 63,289 户的 1.42 倍。至正十二年(1352 年)大名路开、滑、浚三州、元城十一县水旱虫蝗,饥民 716,980 口③。为《地理志》160,369 口的 4.47 倍。
以上中书省从至大三年(1310 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 年)的四十二年间,见于记载的一些路、府、州人口增长的情况,虽不足以窥其全豹,但元代中、后期较《地理志》所载户口数,即使最保守的估计,也要增加一倍。除去北方未列入统计的七路一府外,当有 270 万户以上。
- 辽阳、陕西、甘肃、河南原金朝统治地区人口的增长
辽阳、陕西、甘肃行省原金朝统治地区的户口数字,《元史·地理志》均有缺载。辽阳行省六路二府中,有辽阳、大宁两路宪宗二年(1252 年)户口数,有广宁府、沈阳、开元三路及合兰府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的钱粮户数,总计 84,765 户,461,424 口。尚缺东宁路及咸平府户口数。至顺二年(1331 年)六月,曾赈辽阳行省“国王朵儿只等九部蒙古饥民三万三百六十二户”④。时辽阳行省计有金复州、开元、肇州、胡里改等十五万户所,蒙古部民当在五万户以上,全省估计人口不会少于十五万户。
陕西行省三十七路、府、州中,《地理志》仅记有奉元、延安二路及凤翔、巩昌二府宪宗二年(1252 年)户口数;兴元路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 抄籍数,计 89,839 户,769,598 口。五个有户口记录的路、府中,就有四个是宪宗二年的数字。由于太宗三年(1231 年)拖雷攻破凤翔府后,大肆杀戮,以致关中“八州十三县户不满万”①。二十一年后,至宪宗二年时仍疮夷未复,人口稀少。文宗天历二年(1329 年),“陕西诸路饥民百二十三万四千余口,诸县流民又数十万”②,已倍于《地理志》的数字。而诸路、府中, 凤翔府即有饥民四万七千户③,为宪宗二年该府人户 2,081 户的 22.59 倍, 中后期的增长幅度也就大了一些。以此推算,陕西全省盛时当不会少于 50 万户,250 万人。
甘肃行省七路二州中,仅有甘州、肃州二路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数 2,812 户,32,666 人。平均每户达 11.62 人。但至顺四年(1333 年)宁夏府路即曾赈恤“饥民五万三千人”④。为前两路人数的 1.62 倍,甘肃人口增长幅度不及陕西,估计全省不会少于 4 万户,25 万人。
河南行省《地理志》所记汴梁、河南府二路及南阳府为宪宗二年(1252 年)数,计 40,212 户,255,011 口。由于二十年前太宗四年(1232 年)攻陷河南府时“无老幼悉命诛之” ⑤,汴京在被围期间,粮尽援绝,至人相食。太宗六年(1234 年)城陷后,大批居民被强迫北移,城内“荆棘遗骸,交午道路,止存民居千余家”⑥。宪宗二年,正是人口减耗特甚,稍事恢复以后的户口数。汝宁、归德二府 30,392 户,为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钱粮户,
③ 《元史》卷四二《顺帝纪》五。
④ 《元史》卷三五《文宗纪》四。
①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一,《参政商文定公》。
② 《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③ 《元史》卷三三《文宗纪》二。
④ 《元史》卷三八《顺帝纪》一。
⑤ 同恕:《矩庵集》卷六《耿伯祥墓志铭》。
⑥ 周密:《齐东野语》五。
与中后期的实际户数比较接近。河南行省原金朝统治地区的汴梁等二路三府,盛时估计不少于 20 万户。
以上原河南金朝故土部分及辽阳、陕西、甘肃行省,元代人口最盛时期, 总计约有 89 万户左右。
- 河南、湖广、江浙、江西等原南宋统治地区人口的增长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原南宋统治地区,除四川行省外,遭受战争破坏较少。元时社会经济又在南宋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南部中国的人口处于持续发展之中。《地理志》对南方各路、府、州人口的记载,多未系年,但数字均较为完备,大体上反映了元代人口发展的水平。
河南行省南部,至元十二、十三年(1275、1276 年)元军南下时曾遭兵燹,“自扬州至中原七百余里无人烟,至元贞(1295—1296 年)以后复盛”
①。《地理志》记载扬州路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抄籍数为 249,466 户, 1,471,194 口,元贞以后当继续有所增加。西部中兴、峡州二路,安陆、沔阳二府及湖广行省的归州路,文宗至顺元年(1330 年)三月,“饥民三十万户有奇”②,该五路、府仅饥民人数即较《地理志》记载的全部户口 247, 896 户多 20%。
江浙行省《地理志》记载有户 6,326,423,口 28,736,947,分别占全国总数的 45.6%及 48.3%,其户口数字比较接近于实际。史载:代宗元贞元年(1295 年)“升江南平阳等县为州,以户为差,户至四万、五万者为下州,五万至十万者为中州,凡为中州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③在该年所升 43 州中,有 22 州即半数在江浙行省④,这正是人口繁衍的反映。《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记载:至顺元年(1330 年)三月,“广德、太平、集庆等路饥,凡数百万户”。按《地理志》记载该三路计 347,253 户。北宋崇宁元年(1102 年),广德军、太平州及江宁府为 215,474 户⑤。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南直隶广德州、太平府及应天府为 247,472⑥户。三朝行政区划虽略有变动,但前、后对照仍可见《元史》记载的失实,“数百万户” 或为“数十万户”之误。
四川行省九路三府中,《地理志》仅有成都、广元、顺庆、重庆、夔州五路及绍庆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 年)抄籍数。计 98,538 户,615,772 口。由于战争的破坏,人口损失极为严重。但元朝中后期已处于迅速恢复与上升之中。如位于嘉定府路东南部的原南宋绍熙府故地(今荣县),元时襄、汉流民聚居于此,私开盐井“至数千户”①。顺帝至元四年(1338 年)“立绍熙府军民宣抚都总使司,⋯⋯领六州、二十县、一百五十二镇。国初,以其地荒而废之;至是居民二十余万”②。绍熙一府居民即达二十余万,全省人口数可以想见。
① 《至正直记》《钟山王气》条。
② 《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
③ 《元史》卷一八《成宗纪》一。
④ 据《元史》卷六二《地理志》五统计。
⑤ 据《宋史》卷八八《地理志》四。
⑥ 据(明)《万历会典》卷一九《户部》六《户口》一。户口总数。
① 《元史》卷一九○《赡思传》。
② 《元史》卷三九《顺帝纪》二。
以上河南原南宋故土部分及江浙、江西、湖广、四川行省,元代人口最盛时期倘均以较《地理志》数字增加 20%计,则当有户 1,471 万。
全国除岭北、云南行省及宣政院辖地外,元代中后期户口盛时,根据以上推算,估计达 1,830 万户,倘按《地理志》全国平均每户 4.47 口计,则为 8,180 万人。
元末顺帝至正后期,政治日趋腐败,自然灾害严重,以致“水旱相仍, 官府失治,盗贼蜂起,民物凋耗”③。终于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战乱中人口急遽下降,其情况待第七节再为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