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北庭都护府辖地

西突厥初唐时在统叶护可汗统治下,势力极盛,“北并铁勒,西拒波斯, 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③。贞观二年(628 年),统叶护可汗死后,西突厥分裂为弩失毕和咄陆两部分:弩失毕五部居于碎叶川(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南的楚河)西南;咄陆五部居于碎叶川东北。当时西域各族人民处于西突厥上层统治者的奴役之下,中西商路交通亦为之阻断。唐朝为对付西突厥,首先打通向西域用兵的道路。

隋末吐谷浑伏允可汗又收复故地,仍驻伏俟城,其次子慕容尊王守鄯善, 唐初屡犯边境,威胁河西走廊。唐太宗贞观九年(635 年),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兵降服吐谷浑,伏允兵败自杀,唐封其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 及诺曷钵继位,又封为河源郡王,一直归依唐朝。高宗龙朔三年(663 年), 吐谷浑为吐蕃所灭,从此唐与吐蕃接境。

高昌地扼中西交通要冲,其王麹文泰擅霸一方,西域诸国使者及“胡商被其遏绝”①。交通为之阻断。贞观四年(630 年),西突厥属地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主内附,唐于其地置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出发点。十四年(640 年),侯君集即经由伊州出击,攻灭高昌,于其地置西州;又取其北面西突

② 《旧唐书》卷一九九下《北狄·铁勒传》。

① 《旧唐书》卷三《太宗纪》下。

② 《唐会要》卷七三。

③ 《新唐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

① 《旧唐书》卷一九八《高昌传》。

厥所据的可汗浮图城置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遗址),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吐鲁番西雅尔和卓)以统之。

贞观十八年(644 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征服西突厥控制下的焉耆国, 置焉耆都督府。二十一年(647 年)又攻灭龟兹国,置龟兹都督府。天山南路各国纷纷归附。唐又于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西)置疏勒都督府及毗沙都督府。次年,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统称“安西四镇”,以控扼中西交通要道。从此,确立了唐在天山南路的统治。

高宗显庆二年(657 年),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军击破西突厥于伊丽河(伊犁河)、碎叶川一带,生俘阿史那贺鲁可汗至长安。次年, 于其地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以其本部人弥射、步真分任都护,隶属于安西都护府②。并以碎叶川南岸的碎叶城(今苏联托克马克附近)代焉耆划入安西四镇,作为经略中亚的重要基地。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又设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与安西都护府分掌天山南、北路。于是,昆陵、蒙池两都护府改隶北庭。昆陵都护府统楚河以东地区的匐延、盐泊、双河、鹰娑、温鹿州、洁山西突厥五咄陆部,以及阴山、大漠、玄池、金附、轮台、金满、凭洛、沙陀、咽面、盐禄、哥系、孤舒、西盐、东盐、叱勒、迦瑟、答烂等二十三州。蒙池都护府统楚河以西至咸海地区的阿悉结阙、哥舒阙、拔塞干暾沙钵、阿悉结泥孰、哥舒处半等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北庭辖境东起今伊吾,西至咸海,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巴尔喀什湖,南倚天山,与安西都护府接界。

安西都护府统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焉耆、龟兹、疏勒、毗沙四都督府;葱岭以西乌浒河(阿姆河)流域及其以南各国,分置鸟飞州(护蜜)、悦般州

(石汗那)、至拔州(俱密)、天马(解苏)、高附(骨咄)、姑墨州(怛没)、王庭州(久越得犍)、月氏(吐火罗)、大汗(缚喝)、旅獒州(乌拉喝)、奇沙州(护时犍)、昆墟州(多勒建)、写凤(帆延)、修鲜(罽宾)、条支(诃达罗支)、波斯(疾陵城)等十六都督府,下辖“州八十八, 县一百一十,军府一百二十六”①;在药杀水(锡尔河)南北地区各国,分置康居(康)、大宛(石)、休循州(拔汗那)都督府,及南谧州(米)、佉沙州(史)、贵霜州(何)、安息州(安)、木鹿州(东安)等刺史州。安西辖境东起今焉耆,西至伊朗东境,北临天山及锡尔河,南达阿富汗南部。唐政府委任这些国家的国王为都督或刺史,在其国土内分置州、县。唐中央政府的政令,在各都督府和州、县都能有效地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