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长城
楚长城是环行于宛而建筑的,因名“方城”。宛位于楚国北境,地处南北交通的中心,是楚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基地。由此北上可进窥中原,西通武关又是和秦国交通的必经之地。其天然形势,西临汉水,北倚伏牛山脉,东有方城山、东山等山险,利于防守。方城即以宛为中心在其东、西、北三面所筑长城连接而成。
盛弘之《荆州记》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水,达比阳界, 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①。按晋时叶县在今河南叶县西南澧河南岸旧县,犨县在今叶县西北张官营附近,■水为今汝河支流沙河, 比阳即今河南泌阳。这一段北起今叶县南达泌阳的长城,在宛的东面。
又《括地志》记载:“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②。按唐时邓州内乡县在今河南西峡县,其东七十五里正当湍水上游,穰县即今河南邓县,这一段北起翼望山(伏牛山脉),沿湍水南行至今邓县的长城,在宛的西面。
《水经注》又云:“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③。按晋时郦县在今河南湍水西岸内乡之北,所指正是前述在宛西面的长城。东西长城之间,相隔六百里,楚即利用横贯其间的伏牛山,建成连接东西两面长城的方城。从今天的地理位置看,楚方城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其经行路线大抵西南从邓县东北境起,沿湍河以东地西北行,达内乡东北湍河的上源,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至鲁山东南境,复沿叶县与方城县之间南行达泌阳境。
方城的名称最早见于周惠王二十一年(前 656 年)楚齐会盟时,楚屈完对齐侯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④。张维华认为这是屈完以方城山比作方城的夸耀之词,楚方城当筑于楚晚期外患迫切的怀、襄之际⑤。但早在周灵王二十五年(前 547 年),伯州犁说:“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
① 《史记》卷四一《越王勾践世家》。
② 《竹书纪年》周显王十八年。
③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正义》引《齐纪》。
④ 道光《沂水县志》卷一,大砚山条。
① 《水经注》卷三一《抚水注》引盛弘之:《荆州记》。
② 《括地志辑校》卷四邓州·内乡县。
③ 《水经注》卷三一《抚水注》。
④ 《左传》僖公四年。
⑤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上册,页 36—45。
尹也”⑥;周景王三十六年(前 529 年),叔向说:“有楚国者,其弃疾乎? 君陈、蔡,城外属焉”。杜注:“城,方城也”⑦。春秋时陈在今河南淮阳, 蔡初都今河南上
蔡,正在方城之外。又《国语·鲁语》:“襄公如楚,及汉,⋯⋯反及方城”,说明楚方城当始筑于公元前六世纪前期鲁襄公之时(前 572—前 542 年)。
《水经注》云:“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 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①,足证方城当建于春秋楚国方兴未艾,北上争雄,问鼎中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