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前期对长城的缮治
洪武元年(1368 年),明太祖派兵攻克元大都(北京)后,以元顺帝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退到塞外,其继承者仍自称大元皇帝,与明王朝分庭抗礼,经常骚扰明的边境。但明开国之初,国势比较强盛,在内蒙古地区, 还控制了许多军事据点,其中主要的有大宁卫、开平卫、及东胜卫三个重镇, 都远在长城以北。它们与长城沿线上的宣府(今河北宣化),丰胜(今内蒙古丰镇)、大同等战略要地,指臂相依,南北呼应,使蒙古贵族的侵扰难以得逞。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又采取主动回击的方针,在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
(1410—1424 年)年间,先后五次出兵,深入漠北,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 瓦剌和鞑靼首领,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
这一时期,明朝边防虽然比较巩固,但也没有忽视对长城的修缮和加固工作,在开国的第一年,洪武元年(1368 年),明太祖就派大将军徐达,修筑居庸关等地边墙。洪武四年(1371 年),又发动蔚、忻、崞三处民工和士兵协力修筑长城①。建文中(1399—1402 年),“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重门御暴之意, 常凛凛也”②。其所修缮的重点,是在今河北宣化以北迤西至山西大同以北的外边长城。成祖永乐十年(1412 年),“敕边将治濠垣,自长安岭(今宣化东北约一百四十里)迤西,至洗马林(今河北万全西),皆筑石垣,深濠堑, 以固防御”③。当是在建文年间修竣的基础上,进一步改修石垣以加固的。
永乐十一年及十三年,先后建成山西沿边的烽火台,和在关外各个隘口筑起要塞,以及在开平卫建筑的烟墩④。宣宗宣德元年及三年(1426 及 1428 年)修筑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沿边险隘及居庸关城。英宗正统元年(1436 年),增置“赤城等堡烟墩二十二”⑤,继又修建宣府至大同一带的城堡和建立大同威远卫⑥等。总之,明朝前期,从洪武到正统十二年(1368—1447 年), 对长城的修缮,主要是在魏、齐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了一些烟墩、烽堠、屯
① 《皇明大政记》卷三。
②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边防。
③ 《明会要》卷六三《兵》六,边防。
④ 《皇明大政记》卷九。
⑤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边防。
⑥ 《皇明大政记》卷十三、十四。
堡、关城、濠堑等,从而使长城发展成为一道更为完备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