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 对城垣及宫殿的增建
清世祖于顺治元年(1644 年)自沈阳迁都北京后,北京又继续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的首都,达二百六十七年之久。清朝都城北京完全继承了明代都城的规模,仅作了部份的重修与增建。
清朝建都北京的第二年,顺治二年(1645 年),即将明时故宫外朝三大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重建了中和殿,作为帝王举行大典时演习礼仪的地方。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重修了三大殿中最大的太和殿,面积达二千三百多平方米,高三十五点零五米, 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全城最雄伟的建筑,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宇之一。内廷后三殿仍沿用明代原名未变。顺治四年(1647 年),重建了紫禁城的正门午门,顺治八年(1651 年)重修皇城的正门承天门,改称天安门。较原先的建筑更为庄严雄伟。
- 西苑及郊外的离宫建筑群
清朝对北京的兴建主要放在西苑和郊外离宫方面。顺治八年(1651 年), 在西苑琼华岛上建筑了高大的藏式喇嘛塔(即白塔),改称白塔山。在琼华岛的北山和北海沿岸增建了许多精美别致的建筑物,如阐福寺前的五龙亭以及九龙壁等。景色幽美、风景旖旎的三海,成为帝王居住、游憩和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
有清一代,清朝统治者为了满足其穷奢极侈的享受需要,不惜一切财力、物力和人力,在北京西郊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由环绕福海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所组成的风景点达一百多处的“圆明三园”,又通称为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伟、富丽的大型园林。其艺术价值之高被誉为“万园之园”。位于玉泉山东麓,北倚万寿山, 南临昆明湖的清漪园,也以规模宏伟、风景佳丽著称。两者均于咸丰十年(1860 年)被英法联军所毁,同治至光绪年间重新修复。圆明园又于 1900 年毁于八国联军之手,清漪园则改名为颐和园。
1911 年辛亥革命后,北京成为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巢穴。1928 年,国民党政权建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又恢复了富有历史传统的名字。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和改建工程,将变得更加雄伟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