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宋、辽对峙时期界河上的榷场贸易

天津沿海地区盐业发达。五代时,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在芦台(今宁河县治)设置盐场,并置管理盐务的机构“榷盐院”于新仓(今宝坻县治)。后晋天福元年(936 年),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给辽。从此,天津海河以北归辽管辖,辽仍在新仓设榷盐院。

宋建隆元年(960 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燕云十六州未能收复,与辽以界河(亦称白沟,相当于今海河和大清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天津地区北部武清县和蓟州渔阳县属辽的幽州府,辽圣宗开泰元年(1012 年)十一月改为析津府①。南部属宋河北东路沧州清池县(今沧州东南)及清州乾宁县

(今青县)②。

北宋为了防辽南侵,西起今河北满城县,东至泥沽海口,建立了一条绵延九百里,由河流、淀泊构成的“深不可舟行,浅不可步涉,虽有劲兵不能渡也”③的塘泊防线。这道防线的东段,在天津市南郊区,由破船淀、蒲淀、灰淀、方淀等连成,“其水东西约有一百二十里,南北九十里至一百二十里, 深约五尺”④。北宋政府还在界河南岸设置了许多称为“寨(砦)”、“铺” 的军事据点,太宗时置寨二十六,铺一百二十五,廷臣十一人,戍卒三千余, 部舟百艘,往来巡警⑤。其中在天津境内,从泥沽海口到独流之间,就有鲛脐

① 杜甫:《后出塞》。

② 杜甫:《昔游》。

① 《辽史》卷三九《地理志》四。

② 见《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清州原为乾宁军,大观二年(1108 年)升为州。

③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六上。

④ [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六上。

⑤ 《宋史》卷二七三《何承矩传》。

港浦(约在今葛沽附近)和泥沽、双港、三女、小南河、百万涡、独流南、独流北、沙涡等寨,派兵驻守。除三女寨(今灰堆一带)外,其余各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 年),于泥沽海口设海作务造船,令民入海捕鱼, 后“以近海之民与辽人往还,辽当泛舟直入千乘县(今山东广饶),亦疑有乡导之者,故废务”⑥。辽朝也于圣宗开泰七年(1018 年)设置拒马河戍长司,沿界河巡察。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 年),“河北缘边安抚司请于缘界河百万涡下至海口泥沽寨空隙处增置巡捕,从之”⑦,说明唐代后期曾帆樯林立的军粮城及其对岸的泥沽海口,已成为辽、宋两国边防的前哨。

北宋庆历八年(1048 年)、元丰四年(1081 年)及元符二年(1099 年), 黄河先后三次决口,改道北流,夺界河入海。其中元丰四年黄河自澶州小吴埽决口的一次,北流入御河,与白河相会之处,河道分汊,开始形成今天津的“三叉口”①。北宋都水使者吴玠即曾有黄河至清州独流寨三叉口入海的记述。直到金明昌五年(1194 年),黄河才又南徙。在这一百四十六年间,由于黄河急流不舍昼夜的冲刷,使界河最宽处由原来的 150 步拓展至 540 步,

最窄处也由 50 步拓展至 200 至 300 步,河床深处也由 1.5 丈增至 3.5 丈,浅

处由 1 丈增至 2 丈,两岸日益开阔②,为日后天津发展成为海运港口创造了前提。

宋、辽两朝之间,虽时有战争,但仍“听缘边市易”。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③。景德三年(1006 年),“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岁获四十余万”④。榷场之外,私人贸易也极盛行, 因而,军粮城与泥沽海口在宋、辽对峙时期,虽失去河海转运的作用,但在榷场贸易中仍不失为界河沿线港口贸易的水运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