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长城西段的“三道边”
秦长城的西段不是一条单一的直线,而是交错叠出。有所谓“三道边” 之称。由内及外,第一边就是战国时秦昭王灭义渠后,修筑的横贯陇西、北地、上郡北境的秦长城,前已述及。这道长城到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后, 已包在秦国领土之内,失掉了防御作用,但秦始皇把它作为防御匈奴的内卫防线,并未加以拆除。及秦末以至汉武帝初年,北族又复入据河南地,这道长城再一次成了南北两族的地界。
第二边为沿河所置的城塞。《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 年): “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四]十四县①,城河上为塞。⋯⋯徙谪实之初县”②。又“始皇帝使蒙恬将(数)十万之众,北击胡, 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戌以充之”③。这里所说的榆中、阴山,据《集解》引徐广语:“榆中在金城,阴山在五原北”。汉金城治允吾,在今甘肃永靖西北,汉五原郡即秦时的九原郡,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其所指也就是从今兰州以西至河套的黄河上游一段。秦时沿河设置了四十四县,这些因河为塞的县城,实际上只是一些障塞,凭藉黄河天险, 以加强边防。障塞之间未必互相连贯,还不能算作正式的长城。
①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① 《史记》《六国年表》、《匈奴列传》均作“四十四县”,本纪误。
②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③ 《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史记》无“数”字。
第三边则在黄河河套以北,阴山西出的余脉之中。《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阴山、高阙的地理位置,前节赵北长城中已述及。陶山据王念孙的考证为阳山之误①。至于北假的地理位置,据《正义》引《括地志》说:“汉五原郡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北假,地名也,在河北,今属胜州银城县”。说明北假当在今黄河与阴山西出余脉之间秦九原一带地方。这一段原系赵北长城的西段,秦王朝进一步加以缮治,并新设了一些亭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