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秦 咸阳
当周人由关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向丰镐、洛邑东迁的时候,兴起于古代秦州即今甘肃天水一带的秦国,于秦德公元年(前 677 年)迁都到周原近旁的雍(今凤翔南)。雍城地当汧、渭二水交会处,扼秦岭交通的孔道。秦凭藉其“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②的有利地势,向西方扩展势力,“益国十二, 开地千里”③,称霸西戎。接着,又于秦献公二年(前 383 年)东迁栎阳(今临潼县栎阳镇东二十五里的武家屯附近)。其地“北却戎翟,东通三晋”④, 更便于和魏国争夺河西之地。秦孝公十二年(前 350 年),又为了东出函谷关,问鼎中原,将都城迁至丰镐东北方的渭水之边,因其地在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在阳,故名咸阳”⑤。秦咸阳位于今咸阳东约十公里的渭水北岸,此地因邻近西周的旧都丰、镐,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又傍山依水, 形势险要,条件远比栎阳为优越。
自孝公“十二年(前 350 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⑥。一直
到秦二世三年(前 207 年)秦灭亡止,一百四十三年间,咸阳一直是秦代的首都。关于咸阳城的大小建制,史书缺乏记载,根据《史记·商君列传》“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廷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当系指商鞅到栎阳后的第三年开始监修咸阳的宫阙。所谓“冀阙”是类似城门的建筑物,用以公布法令。《史记》所记载的咸阳“门”,只有西门、南门、北门,“市”只有咸阳市,散见于白起、李斯等列传中,可见咸阳城四面仅各有一个门,全城也只有一个市。商鞅是法家,讲求实用,他所监修的咸阳城,其建制是比较简朴的。
秦朝的皇宫主要是咸阳宫,以后在统一战争中,每破一国,必仿其宫室, 作于咸阳北阪(即咸阳原)上,这些号称“六国宫殿”的巍峨壮丽的宫馆, 分布在咸阳城北高亢的十八里原上下,居高临下,俯瞰全城。在宫殿区附近和城市的西部,是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区。随着城市的扩展,其规划布局完全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方正规整。
① 《左传》僖公十五年。
②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③ 《史记》卷五《秦本纪》。
④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⑤ 据[六朝]阙名氏:《三辅黄图》。但实际上秦咸阳跨渭水两岸建城,并非山水俱阳,近人根据秦时咸阳地区乡亭里名称考证,有谓咸阳一词很可能源于秦孝公时设置的“咸亭”、“阳里”。
⑥ 《史记》卷五《秦本纪》。
秦始皇完成统一以后,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前 221 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如每户以五口计,有六十万人,加上原有人口,总人数当在七、八十万以上。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再加上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大规模修筑通达全国各重要地区的驰道,从而更加促进了咸阳的繁荣,以致“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城区的发展,不得不突破渭水的限制向南拓展。本来,在灭六国前,秦的“诸庙及章台、上林”已经“皆在渭南”。灭六国后,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而“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于是,役使民工七十万人, “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所谓“朝宫”即有名的“阿房宫”。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严和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并“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可见其规模的宏大。
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咸阳一带离宫别馆的情况说:“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泾、渭)溶溶, 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的描写虽不免夸张,但以阿房宫为主的宫殿建筑群,在当时确是气势宏伟,豪华瑰丽。
咸阳宫在渭水之北,而兴乐宫及诸庙、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因在渭水之上建渭桥(也称便门桥)以沟通,桥“广六丈,南北三百八十步,六十八间,七百五十柱,百二十梁”。于是“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①。以后渭水南所兴建的朝宫等建筑群,也就成了咸阳的一部分,秦都咸阳已发展成为横跨渭水南北的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都会。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②。一代都城,毁于一旦。但阿房宫并未全部泯灭,汉时,仍“东西五里,南
北千步”③。前秦时,慕容冲曾“植桐数千株于阿城”①,隋末李渊起兵攻取长安时,曾令李世民“屯兵阿城”②。宋敏求《长安志》说:“秦阿房宫一名阿城,在县西二十里,东西两面有墙,南北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阔四尺五寸,下阔一丈五尺,今悉为民田”。可见阿房宫到宋代始不复存在,今西安西郊约二十华里有阿房村,附近有一大土夯的台基,农民称名“始皇上天台”。台基以西,夯土逶迤直达古城村,其范围大小与宋敏求所说相仿,当即阿房宫前殿遗址。
近年来考古调查,在今咸阳市东,渭水北岸,东至柏家嘴,西到毛王沟的二道原上,发掘到秦咸阳北城遗址,遗址内有冶铁、冶铜手工作坊及窑址, 并有秦代货币“半两”等文物出土③。南城已因渭水河床的北徙而沦于河底。
① 《三辅黄图》。
②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③ 《汉书》卷五一《贾山传》。
① 《十六国春秋》。
② 《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③ 《秦都咸阳故城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考古》1962 年 6 期;《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简报》,
《文物》1976 年 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