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西汉王朝疆域的拓展
汉王朝初期疆域远不逮秦,最大变化在南、北两边。秦、汉之际,匈奴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匈奴冒顿单于乘楚、汉相争之际,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北征丁令、坚昆等部(今西伯利亚南部),南灭楼烦、白羊(约在今内蒙南部),并越过阴山向南发展, 重占河套地区③,控制了中国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使汉的北界退回到陕北、陇东一线。南方则南越(在今两广及越南地)、东瓯(今浙江南部)及闽越(今福建沿海一带)三个越族建立的国家,虽接受汉的藩封,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原秦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机,割据南海、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都番禺(今广州)。吕后时,赵佗以两汉政府“禁南越关市铁器”④为借口,“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⑤。东瓯在吴、楚七国之乱时,曾追随吴国反对西汉中央政府。这样,由于匈奴南侵及三越自立,秦代向南北开拓的疆域,汉初已不复为王朝所有。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了反击匈奴贵族入侵的战争。元朔二年(前127 年),卫青出云中至于陇西,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拉
特前旗南)、五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西)。元狩二年(前 121 年),霍去病自陇西出兵,过焉耆山(今甘肃山丹境),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后又由北地出击,逾居延海,南下祁连山,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来降。汉以其地先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 徙内地之民以实之。从此,“金城(今甘肃兰州西)、河西(指河西走廊) 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①。河西四郡也就成为通西域的要道。元狩四年(前 119 年),卫青远征匈奴至置颜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支),霍去病则封于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匈奴主力向西北远徙,从此,“漠南无王庭”,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当时活动于北海(今贝加尔湖)及其以西地区的我国古代最北部的游牧民族丁令、坚昆等部,也进行着反击匈奴奴隶主奴役的斗争。
汉王朝在与匈奴交争中,为断其右臂,命张骞出使西域(今新疆至中亚一带)。初,西域三十六国处于匈奴所置僮仆都尉的苛暴统治下②,以距汉过远,莫敢内附。及至匈奴昆邪王来降,河西四郡既建,玉门路通,诸国始相
②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③ 《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下。
④ 《史记》卷一一三《南越列传》。
⑤ 《史记》卷一一三《南越列传》。
① 《汉书》卷六一《张骞传》。
② 《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序。
继臣服。汉于酒泉以西逾玉门关至盐泽一带设立亭障,作为边防的哨所和供应粮草的驿站。太初四年(前 101 年),又于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
(今新疆席尔勒西南)设立使者校尉,管理屯田③。宣帝神爵三年(前 59 年), 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设幕府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野云沟附近)。从此,西至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乌孙(首都赤谷城,位于今伊塞克湖东南),今钖尔河上游的大宛(首都贵山城,位于今苏联中亚塔什干东南的卡散),今帕米尔地区的无雷,今阿赖谷地的休循等国,均置于西域都护的直接统治之下。西域都护成为固定的行政机构。汉对西域各国有权册封国王,颁赐官吏印绶,调遣军队和征发粮草①,西域已成为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将不直属都护而势力所及的远在中亚的安息、条支、大月氏、康居、奄蔡、罽宾、乌弋山离等国包括在内,综汉之世,西域通中国者凡五十六国,汉声威远及亚洲西部及欧洲东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西海(今青海)地区的羌人曾与匈奴连兵攻汉,汉武帝遣李息等率兵十万予以征服,设护羌校尉以统领之。宣帝时又令赵充国率兵六万屯田湟中, 置金城属国以接纳归附的羌人。此后,一部分羌人逐渐内徙至金城、陇西一带,与汉人杂居。
西南地区今云贵及川南一带的少数民族,汉时统称“西南夷”。其中较著者有夜郎(今贵州遵义、桐梓一带)、滇(今云南昆明一带)、邛都(今四川西昌附近)、嶲(今云南保山一带)、昆明(今云南大理一带)、徙(今四川天全一带)、笮都(今四川汉源一带)、冉■(今四川茂汶一带)、白马(今甘肃成县一带)等部。汉初以道途远阻,多不与汉王朝通。武帝时, 为取道夜郎以攻南越,于建元六年(前 135 年)派唐蒙出使夜郎。其王归附,
汉王朝在那里设置犍为郡(治僰道,今四川宜宾)。元鼎六年(前 111 年) 汉灭南越后,伐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降其地为牂柯郡(治今贵州黄平西)。时各族争相内附,因以邛都为越嶲郡(治今四川西昌东南),笮都为沈黎郡(治今四川雅安南),冉■为汶山郡(治今四川茂汶北)②,白马为武都郡(治今甘肃成县)。元封二年(前 109 年),又击降滇王,以为益州郡
(治今云南晋宁),并“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①。至此,西南大部归入汉王朝直接管辖之下。西南各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在东南地区,各越族人民也和西汉王朝建立了密切联系。建元三年(前138 年),东瓯王在闽越威胁下,向汉中央政府请求举国内迁,迁居江淮之
间。元鼎六年(前 111 年),东越王余善自立为武帝,举兵反汉,汉武帝遣韩说等率军攻入闽越,越繇王居股杀余善降汉,汉武帝也把闽越人迁徙到江淮一带。从此,东瓯、闽越人民和当地汉族人民杂居,关系日益密切。元鼎五年(前 112 年),南越丞相吕嘉杀南越王赵兴反汉。汉武帝遣路博德进军番禺。次年,平南越,于其地设南海(治番禺,今广州,辖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苍梧(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今广西东部及广东西部地区)、郁
③ 《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其后元帝初元元年(48 年),又增设戊已校尉于交河城(今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专领车师境内屯田部队。
① 《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
② 武帝天汉四年(前 97 年)并沈黎于蜀郡,宣帝地节三年(前 67 年)又并汶山于蜀郡。
① 《史记》卷一一六《西南夷传》。
林(治布山,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合浦(治合浦,今广西合浦东北,辖今广西南部及广东西南部地区)、珠崖(治瞫都,今海南琼山东南,辖海南东部地区)、儋耳(治所在今海南儋县西北,辖海南西部地区)②及位于越南的交趾(河内附近)、九真(清化西北)和日南(顺化附近) 等九郡。从此,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越族人民迁居内地和汉族地区人民的不断南迁,更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越、汉两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位于今吉林松花江、伊通河流域的夫余, 是汉朝的属国,隶玄菟郡;在其东北乌苏里江、黑龙江一带的肃慎,又臣属于夫余。东胡族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后,分为两支:一支退居乌桓山(今内蒙古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西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称“乌桓”;一支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西面,洮儿河与西拉木伦河之间),称“鲜卑”。汉武帝征服匈奴后,得以先后摆脱匈奴奴隶主的奴役。西汉政府将乌桓徙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边塞外居住,设置“护乌桓校尉”以管辖之。鲜卑人也就向西南迁移到原乌桓人所居的地区。今鸭绿江以西、夫余南面的高句丽,朝鲜东北部的沃沮、■貉等,都与西汉王朝政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即与中国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朝鲜,先秦时期燕、齐两地人民即与朝鲜人民有了频繁的交往。西汉初,燕人卫满率千余人渡浿水(清川江) 至朝鲜,后被立为朝鲜王,建都王险城(平壤),统治朝鲜半岛西北部,为汉外臣。汉武帝时,朝鲜统治者内部分裂,卫满孙右渠为臣下所杀,卫氏朝鲜亡,汉武帝以其地设乐浪(当今朝鲜平安南、北道及黄海北道各一部分。故治在今平壤)、玄菟(今吉林南境至朝鲜咸镜南道一带)、真番(今朝鲜黄海北道大部及黄海南道、京畿道北部)、临屯(今朝鲜江原道及南江原道北部)四郡①。汉王朝的东疆乃达朝鲜半岛的北部。
西汉时期,中国的疆域东起库页岛,西到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以西,北至贝加尔湖,南迄南海及越南。在这样辽阔的领域内,其中处于汉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南、北略同于秦,而东、西比秦代有进一步发展。即东面扩展到今朝鲜中部,西至河西、西域,西南达到川西南及云、贵等省,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