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及五代时期泉州港的兴起
- 泉州城的兴建
隋平陈,开皇九年(589 年)改称丰州为泉州,这是泉州名称的开始。时州治在今福州市,辖区包括今福建全境。唐圣历二年(699 年),分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 年),改旧泉州为闽州, 而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仍设在今南安县的丰州。中唐时期,因丰州这一傍依晋江的内河港口不能适应对海外贸易发展的要求,开元六年(718 年), 便移州治于清源山与晋江之间这一近海的冲积平原上,即今泉州市,辖晋江、南安、莆田、清源(天宝元年改为仙游)四县。
唐政府兴建的泉州城,称为子城,周 1.5 公里,设有四门:东曰行春, 西曰肃清,南曰崇阳,北曰泉山。唐末天祐年间(904—907 年),王延彬扩大西门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保大四年(946 年)灭闽,留从效割据漳、泉二州时,又在唐子城外建了罗城。城高一丈八尺,设有七门:东曰仁风, 西曰义成,南曰镇南,北曰朝天,东南曰通淮,西南曰通津、临漳①。周 10 公里,几为唐城周长的七倍。
据《清源留氏族谱·鄂国公传》记载:“泉州城市旧狭窄,至是扩为仁风、通淮等数门。教民间开通衢,构云屋⋯⋯”。“仁风”即东门,面对洛阳江;“通淮”为涂门,面对晋江。“云屋”又称云栈,即客舍兼库房。扩建城门,开通大道,兴建货栈,表明完全是为了适应海外交通贸易发展的需要。泉州多刺桐树,唐末曹松有诗云:“帝京须早入,莫被刺桐迷”②。五代留从效扩城时,于城周环植刺桐树,因名刺桐城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