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国时期的大梁

战国时,周梁伯在今开封城西南筑新里城①。公元前四世纪中叶,魏国为避开秦国略取河东的威胁,和便于控制中原,魏惠王九年(前 361 年),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到新里城附近,在今开封市区稍偏西北建筑了一座新城,命名大梁,因而魏也被称为梁,魏惠王也被称为梁惠王。这是开封第一次成为都城。它与韩都新郑、宋都商丘成畸角之势,政治形势十分重要。

魏惠王迁都大梁的第二年(前 360 年),即利用开封地区优越的水利条件,自荥阳引黄河水循汴水至圃田泽,然后开大沟引圃田水东流到大梁城北, 再折而向南循沙水(即蔡水)入颍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沟通河、济、淮三大水系,“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②的鸿沟。时人张仪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辐凑,无名山大川之限。从郑至梁二百余里,车驰人走,不待力而至”③。说明大梁正处于中原地区水陆交通的要冲。

大梁作为魏国都城,历时一百三十六年(前 361—225 年)。秦始皇二十

二年(前 225 年),命王贲攻魏不克,引浚仪渠水灌城,城毁魏灭。其城市规模已难详考。在大梁城十二门中,史籍可考者只有东、西二门。东门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今城西北⋯⋯,《史记》大梁东门曰夷门;侯嬴为夷门监,即此。《括地记》:今大梁城北门是也”①。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夷门监侯嬴“窃符救赵”的故事为后世所称颂,金代诗人李汾写下了“夷门自古帝王州”的名句②。夷门因而成为古都开封的通称。《括地志》成书于唐代,唐时开封城与今城相当,今开封北门内夷山上宋代所建铁塔犹存,可见大梁城东垣当在今铁塔附近。

① 《水经注》卷二二《渠注》。

② 《史记》卷二九《河渠书》。

③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①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七“河南”二,开封府·祥符县·浚仪废县。

② 李汾:《汴梁杂诗》。

大梁的西门叫高门,据周城:《宋东京考》:“高门在固子门外西北二里,即梁惠王故城之门也。门已废久,今土人犹名其乡曰高门,亦曰梁王城”。今开封城西三里余有固门村,又西二里为高门,则大梁城西垣当在今城西五里余。又根据大梁故城位置略偏向今城西北推断,其南界约及今相国寺,北垣约当今城北五里,略大于今开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