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金长城

一、金代兴建长城的始末

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族,于公元 1115 年取代辽建立金政权后, 我国北部的另一支少数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经常发动对金的进攻。金朝统治者为解除来自西北方的威胁,开始在西北部边界兴建界壕和边堡,进而连堡戍而筑长城,构成一道严密的防御工事。

关于金筑长城的起始年月,文献中没有留下明确的记录。《金史·地理志》总序中叙述“金之壤地封疆”时,云及“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①。同书《婆卢火传》则云:“泰州婆卢火守边屡有功。⋯⋯天会十三年

(1135 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眷元年(1138 年),驻乌骨迪烈地, 毙”②。可见大宗天会年间(1123—1137 年),在东北路泰州(今吉林白城市东南)境内即开始有壕堑的修筑。

世宗大定三年(1163 年),兵部侍郎移剌按答“徙西北、西南两路旧设堡戍迫近内地者于极边安置,仍与泰州、临潢边堡相接③”,可知临潢、西北、西南三路也早有边堡之设。五年(1165 年)正月“乙卯,诏泰州、临潢接境, 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④,以加强防御。十一年(1171 年),宗叙奉诏巡边,病危时“遗表朝政得失,及边防利害”⑤,力主修建边壕堡戍。十七年

(1177 年),世宗下达了“以两路招讨司、乌古里石垒部族、临潢、泰州等路,分置堡戍”的诏令⑥。二十一年(1181 年)三月,开始了大规模的兴筑长城的工程。“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方,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⑦。

全长城乡建筑于风沙草原地带,为防备以鞍马为主的蒙古骑兵的快速进攻,城墙之外开以壕堑。李石、纥石烈良弼等以“塞北多风沙,曾未期年, 堑巳平矣”,认为“徒耗民力,无益于事”而力加反对①。章宗明昌间(1190

—1195 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②,即以“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③中止。但在蒙古诸部的不断袭击下,完颜襄仍力主其事,奏准“用步卒穿壕筑障,起临潢左界北京路以为阻塞”,“襄亲督视之,军民并役,又募饥民以佣即事,五旬而毕。于是,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请”④。

① 《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

② 《金史》卷七一《婆卢火传和》。

③ 《金史》港九一《移剌按答传》。

④ 《金史》卷六《世宗纪》上。

⑤ 《金史》卷七一《宗叙传》。

⑥ 《金史》卷七一《宗叙传》。

⑦ 《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

① 《金史》卷八六《李石传》。

② 《金史》卷九五《张万公传》。

③ 《金史》卷九五《张万公传》。

④ 《金史》卷九四《完颜襄传》。

西北路招讨使独吉思忠,以“大定间修筑西北屯戍,西自坦舌,东至胡烈么(乣),几六百里。中间堡障,工役促迫,虽有墙隍,无女墙副堤”⑤, 于承安五年(1200 年)进行增缮,“计工七十五万,止役戍军,未尝动民, 今巳毕功”⑥。

西南路招讨使兼天德军节度使仆散揆,亦“治徼筑垒穿堑,连亘九百里, 营栅相望,烽堠相应,人得恣田牧,北边遂宁”⑦。

从《金史》记载来看,起于天会年间,大修于大定、明昌年间,至承安年间始告完成的金长城,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时每修一堡“用工三百,计一月可毕”⑧。一堡即需用工九千,从东北路到西南路全线城堡及城壕所费工数是非常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