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丰、镐
西安附近最早出现的城市叫丰与镐,丰是周文王打败了商朝位于沣水流域的诸侯国崇以后,把国都从周原(今陕西扶风及岐山北)迁到这里而建立的。《诗经》:文王“既伐于崇,作邑于沣”①。又《史记·周本纪》记载, 文王死于迁都丰京的第二年,丰京的建立当在公元前 1136 年左右。文王死后,他的儿子武王又“考卜维王,宅是镐京”①。就是说武王即位后修了镐京,则镐京当建于武王继文王称王的公元前 1133 年。
沣水源出终南山的丰谷,在西安之西与滈水会合,北流入渭。沣水流经地区正是关中平原最开阔的地带,这里地势低平,一望无垠,自然条件远比地势高亢的周原为优越,又便于周王朝势力的向东方发展,因而被择为建都的所在。
丰京在沣水之西,因水为名,镐京在沣水之东,因濒临镐池而得名,两城相去二十五里,至其具体地理位置,汉唐以来的史籍,多根据附近沣水、
① 《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史记》卷九九《刘敬传》。
② 见司马相如:《上林赋》。今滈河早已断流,沣河下游由咸阳西南改由咸阳东南入渭,潏河入渭故道即今西安城西的■河,其余诸水少有变动。
③ 《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④ 《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
①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①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滈水、镐池和昆明池等水道,以及汉唐长安城和户县城的方位来推断。如宋程大昌《雍录》关于丰京的记载说:“《长安志》曰:‘其宫今在户县,灵台、灵沼、灵囿皆其属地也”。说明丰京在沣水以西的户县境。至于镐京,
《括地志》说:“镐京在雍州西南二十五里”。颜师古注:“今昆明池北镐陂是”。郦道元《水经注》:“自汉武帝穿昆明池于是地(指镐京),基构沦褫,今无可究”②。说明镐京在沣水以东的昆明池一带,北魏时,其确切位置已无可考证。北宋以后,随着滈水、镐池和昆明池的湮没,丰、镐的位置也就更无迹可寻了。
解放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 1955 年起,对沣河两岸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③,在西岸北起客省庄、张家坡、马王村,南至冯村、西王村,约六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面积广阔、内涵丰富的车马坑等西周文化遗址,与史书记载的丰邑在汉长安西南,户县城东的方位相符。在沣河以东,昆明池遗址西北的洛水村、普渡村、花园村、上泉北村和斗门镇一带,约四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也是一个面积广阔而内涵丰富的西周文化遗址;同时,在昆明池北的土堤内,还发现有西周陶片及窖穴堆积,这也与镐京位于昆明池北, 且部分沦于昆明池内的文献记载相符。又普渡村近年并发现周穆王时代的墓葬。宋敏求《长安志》曾引证《皇览》说:“文、武、周公冢皆在京兆长安镐聚东社中”。这也符合于墓葬一般多在同时代城市附近的推论。
丰、镐城市的具体建置情况,缺乏文献记载。《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古代所谓国,即指首都。《考工记》所说很可能是周代帝王建都的制度。根据这一传说,丰、镐很可能也是方九里,每边各有三个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街道,王宫左侧是祖庙,右侧是社坛,前边是朝堂,后边是街市。城市布局整齐,井然有序。
丰、镐遗址中,发掘到制造骨器的工场,铸造铜器的外范、内模,纺织生产的纺轮和大量制造精致的青铜器皿,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生产已达相当水平。
《孟子》说:丰京,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其中养有麋鹿、白鹤等动物。灵沼内有鱼、飞鸟等,说明都城附近还有专供帝王和奴隶主玩赏游乐的场所。
丰、镐两城仅一水之隔,既近在咫尺,武王为什么要另建镐京,可能因为丰京西有灵沼河阻隔,地势狭长而低平,既易受涝,又少发展余地,“武王都镐京,为四方来朝者丰不以容之”①,不得不向地势开阔、平畴沃野的沣水东岸发展。但武王都镐京后,丰宫并未废弃。周代青铜器铭文称王在丰京为“出馆”、为“客”,而称镐京为“宗周”,可知西周首都以镐京为主, 丰京则作为周室祭告祖先的宗庙所在。丰、镐两地也可说是一个城市的两个分区,它们互相配合,发挥着国家都城的作用。
周人建都丰、镐以后,以此为中心积聚力量,终于完成了灭商的事业。丰、镐作为周王朝的首都,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前后达三百多年之久。直至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止,丰、镐才失去了它在历史
②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注》。
③ 《陕西长安户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962 年 6 期。
① 《诗地理考》卷四《镐京》。
上的首都地位,而逐渐衰败。丰、镐两城中,镐京的废弃似较早些。西周以后的史籍即不见记载。丰邑的湮没年代较晚。据《左传》记载,秦伐晋之役中,曾将被俘的晋侯
舍诸“灵台”。杜注“在京兆鄠县,周之故台”①。可见丰邑在东周时还保留着部分建筑,这可能因其为宗庙所在,东迁后的周室仍不时要前来祭祖的缘故。到秦代,丰、镐故城便泯没无闻,汉代开凿昆明池,连镐京遗址也大都沦入于池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