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边墙的三段

辽东边墙分为辽河边墙、辽西边墙及辽东边墙三大段,以其修筑之先后分述于下:

  1. 辽河边墙 起于北镇,止于开原,为永乐年间所筑。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成化二十年(1484 年),边将邓钰言,永乐时,筑边墙于辽河, 内自广宁,东抵开元,七百余里”①。明时广宁卫设于今辽宁北镇,边墙即起于北镇北部至黑山的白土厂门,转向东南,经台安、盘山之间,在海城西北境越过三岔河,再沿辽河东岸北上,经鞍山、辽阳、沈阳、铁岭到开原东北

②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直隶”二,蓟州引《边防考》。

① 《明史》卷九一《兵志》三,《边防》。但据嘉峪关城楼《修建玄帝庙碣记》,嘉峪关乃修建于武宗正统二年(1507),与明史记载有出入,见罗哲文:《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简记》,

《文物》1964 第 6 期。

② 《明史》卷四一,《地理志》二。

①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七“山东”八,辽东都指挥使司。开元,金、元路名,元至正二年(1342 年), 移治咸平,即今辽宁开原,明初废。

之威远堡止。这段边墙绕过“辽河套”,呈“■”字形,兴建于辽河东西两岸。

  1. 辽西边墙 起于山海关外铁场堡,止于北镇。兴修于正统七年(1442年)。时王翱提督辽东军务,荐毕恭为流官指挥佥事。毕恭“图上方略,开设迤西边堡墙壕,增置烽堠”②,王翱又躬出巡边,“沿山海关抵开原,高墙垣,深沟堑,经略屯堡,易置烽燧,珠连壁贯,千里相望”③。在王翱、毕恭的经营下,不但新建了辽西边墙,而且“践山固河,编木为垣。久之,乃易以版筑,而墩台城堡,稍有添置”④。辽西边墙西接长城,以今绥中县铁场堡为起点,一路向东北延伸,经兴城、锦西、锦州,到义县北面,向东至北镇以北与辽河边墙相衔接。

  2. 辽东边墙 起于开原,止于鸭绿江,建于成化十五年(1479 年), 据《全辽志》记载:成化三年(1467 年),明军在大败建州女真后,即开始辽东东部边墙的经营。辽阳副总兵韩斌“建东州、马根单、清河、碱场、叆阳、凤凰、汤站、镇东、镇夷、草河十堡拒守,相属千里”⑤。两年后,都指挥使周浚又向北“开拓柴河抵蒲河界六十里”,并在今昌图县东北增设“镇北、清阳二堡”⑥,使与正统年间兴筑的边墙相衔接。成化十五年至十七年(1479

—1481 年),又作了最后修缮,于是“守备大固”。这一段位于辽东东部的边墙,由昌图、开原、铁岭、抚顺的东境南下,向东绕过新宾县西南的鸦鹘关,在本溪、凤城与宽甸之间南下,直至鸭绿江边丹东市东北的九连城。

明政府沿辽东边墙设边堡九十八座,墩台八百四十九个,分兵驻守①,但因主其事者急于求成,多“躁率苟且”“速成之功,随手倾圮”②,边墙在军事上并未能充分发挥其防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