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周的疆域范围
周族兴起于渭水中游流域,而逐渐向东方发展。古代文献记载称,周的祖先弃在夏王朝时被任命为“后稷”,居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方国。至商初,公刘迁徙至豳(亦作邠,今陕西栒邑西), 继续成为商王朝统治下的一个大邦。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即有不少关于“周侯”的记载。后传至古公亶父,南迁至岐(今陕西岐山东北),被称为“周原”,农业生产大大发展,国力日渐强盛。以后周人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 所谓“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①。说明周人在西方崛起,已成为殷王朝的一大对抗力量。
古公亶父两传至文王,首先以主要力量对付西北的游牧部落:北逐严允, 西攘混夷,先后攻灭泾水上游的密(今甘肃灵台西南)、阮(今甘肃泾川东南)、共(泾川北)及渭水以南的崇(今陕西户县东),在沣水西岸建立丰邑(今陕西鄠县东),并由岐周迁都于此。根据这条线索,周人早期足迹所至,大抵在泾、■、渭之间。
周人据有渭河平原后,乘商王朝内部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的有利形势,很快将势力扩展到河东地区,伐邘(今河南沁阳境)、戡黎(今山西黎城东南),直接威胁到殷都。及武王继位,在沣水东岸兴建镐京(今陕西长安西南)作为新都。武王十一年(前 1027 年),率领西方诸侯,大破纣兵于牧野(约在今河南汲县北境),攻克纣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余民,以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率重兵就近监之。成王时, 武庚联合管叔、蔡叔及东方的徐(今江苏泗洪)、奄(今山东曲阜)、蒲姑
(今山东博兴东南)等邦国起兵反周②。周公旦领兵东征,把这支联合力量打破。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在瀍水东岸修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三十里),把殷的“顽民”迁到那里就近统治;又在瀍水西岸筑王城(今洛阳市
① 《诗经·鲁颂·閟宫》。
② 《逸周书·作洛》。
内)驻兵监视,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原来西边的渭河平原,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东面的河洛地带,以王城为中心,是周王朝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东西两都连成一片,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千里之域,都包括在周的王畿之内。
王畿之外新征服的广大地区,为了加强王室的统治力量,周王朝则采用“封建邦国”的手段,即大规模地封建同姓诸侯,作为王室的藩屏。在这些封国中,比较重要的如封武王弟康叔于殷都旧地朝歌,建立卫国,以镇抚殷代“顽民”;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故地,建立鲁国,以镇抚徐、奄、淮夷; 封武王师尚父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北),建立齐国,作为控制东夷诸部的重要力量;封成王弟叔虞于唐国故地(今山西翼城),建立晋国,以加强对河东戎、翟诸部落的控制;封召公奭长子于蓟(今北京市西南),建立燕国, 以控制燕山南北及辽西一带的戎、翟部落;封“汉阳诸姬”在汉水东岸,建立随(今湖北随县)、唐(今枣阳东南)、郧(今安陆)等姬姓小国,以控制荆楚及江汉地区的其他少数族部落;又早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到太湖地区建立吴国(今江苏苏州)①,扩展势力于江南。
周宣王时(前 827—782 年),西北征西戎、严允,东南定荆楚②,征淮夷、徐戎③,疆域大大扩展。据春秋时代的周人詹桓伯说:“我自夏以后稷: 魏(今山西芮城东北)、骀(邰)、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 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④。所谓“西土”,即宗周和河东等地;“东土”则是指过去商代的王畿及其统治的主要地区;“南土”指南达江南和四川;“北土”指北及燕山辽海。这些都是周王朝直接统辖下的方国分布之地。略有今河南、山东二省,河北、山西的大部,陕西的中部,甘肃的东部,以及江苏、安徽、湖北的北部等地,其势力除控制华北外,已南及江、汉流域。
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 1016 年,肃慎贡使来朝,周成王命大臣荣伯作“锡肃慎氏命”①。《书序》亦有“成王既伐东夷,息慎来贺”的记述, “息慎”即“肃慎”。可见周人詹桓伯所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一语,并非夸张之词。
以上有关西周初年,远在黑龙江下游的少数民族肃慎和中原已有往来的记载,说明周王朝政治势力影响所及的少数民族地区,除西至甘、青、陇、蜀,南达吴、越、湘、赣外,东北已远及白山黑水之
间了。
统观三代疆域:夏王朝后期仅有今豫、晋、陕三省邻近区域,地甚狭小; 商王朝则已扩展至今华北的大部地区;及至周王朝其势力更远及江、汉流域, 比商代又进一步扩大了。
① 《史记》卷三一《吴太伯世家》。
② 《诗经·小雅·采芑》。
③ 《诗经·大雅·常武》。
④ 《左传》昭公九年。
① 《竹书纪年》卷九《周纪》一。按“命”是古代帝王以信物、爵位赐给臣下所颁的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