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汉疆域的变迁

东汉初,当光武帝进行统一战争时,匈奴乘机寇扰北边。割据三水(今宁夏同心东)的卢芳勾结匈奴,占据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等郡。东汉政府被迫罢省定襄郡,南徙其民于西河郡;徙雁门、代郡、上谷等郡吏民六万余人于居庸、常山以东。匈奴左部转居塞内,建武二十年(44 年)一度进至上党、扶风、天水等郡,对东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匈奴贵族因争夺统治权发生内讧,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日逐王比袭用其祖父的称号)内附,东汉王朝

② 昭帝始元五年(前 82 年)罢儋耳郡,元帝初元三年(前 46 年)罢珠崖郡,均并入合浦郡。

① 昭帝始元五年(前 82 年),省真番、临屯二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亦由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北移至今辽宁新宾西。

将其部众分置于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西河等缘边八郡,助汉守边。南匈奴人逐步转向定居和农耕生活,与汉族杂居,逐渐融合。

北匈奴仍经常侵扰河西和北方郡县,并控制着西域,中西交通为之阻断。西域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匈奴奴隶主贵族的“■税重刻”,均“思汉威德,咸乐内属”①,纷纷请求东汉政府再派都护②。明帝永平十六年(73 年),命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自凉州率军分路出击,大败匈奴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今新疆哈密),置宜禾都尉以屯田”③。并派班超联络南道诸部,迅速挫败鄯善、于阗、疏勒等地匈奴势力。次年(74 年),东汉政府在西域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 都护府设龟兹它乾城(今新疆新和境),任命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 分别屯田于车师后部金满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一带)及车师前部柳中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④。

东汉和帝永元初(89 年),窦宪大败匈奴于燕然山,北匈奴降者二十余万人。三年(91 年),汉军出居延塞,又败匈奴于金微山(阿尔泰山),匈奴向西远徙。同年,班超被任为西域都护,另派徐干为长史,屯驻疏勒。并于车师前部高昌壁(今新疆吐鲁番)置戊己校尉,车师后部侯城(即金满城) 置戊部侯。六年(94 年)班超率中央政府军及龟兹、鄯善等地方部队七万人, 破焉耆,降危须、尉黎等叛乱势力,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

①。东汉王朝完全恢复了在西域的政治统治。

东北地区的乌桓族,东汉时也随南匈奴之后内附,使居于幽、并二州缘边十郡境内,东汉政府在上谷郡宁城县(今河北宣化附近)复置护乌桓校尉以监领之②。鲜卑族也遣使通好,接受东汉王朝的封号,并受护乌桓校尉的监护。松花江流域一带的夫余,及其东南鸭绿江流域的高句丽(是夫余人向南发展的一支)也先后臣服于东汉王朝,由玄菟郡进行管理。更东北的挹娄(即西汉以前的肃慎)人则在名义上臣属于夫余③。

西南地区居于益州郡西部今云南澜沧江以东哀牢山中的哀牢夷人归附东汉王朝,汉明帝在其地建永昌郡(治不韦,今云南保山东北)。今四川、云南西部越嶲郡的邛都夷大羊诸部,蜀郡西部都尉的笮都夷白狼、槃木、唐菆诸部,也相继归附东汉王朝。东汉政府另增设蜀郡属国、犍为属国以统治新归附的各部族。西南诸夷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东汉王朝直接统治下的领土,“东乐浪,西敦煌,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几于前汉”④。至于包括边境各族的活动范围,则与西汉相埒,略无变动。

东汉后期,北方鲜卑在匈奴西迁后,尽占其故地。以檀石槐为首的鲜卑

① 《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下。

② 《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

③ 《后汉书》卷二《明帝纪》。

④ 《资治通鉴》卷四五《汉纪》三七。

① 《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

② 《后汉书》卷九○《乌桓传》。

③ 《后汉书》卷八五《挹娄传》。

④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历代州域形势》二。

部落军事大联盟,建牙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北面的弹汗山(今商都附近)。“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其势力所及,“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⑤,逐渐摆脱了对东汉王朝的封建依附;东汉王朝后期对西方葱岭以西的西域诸国的政治统治日益削弱,岭东诸国也多疏慢不朝;西北的羌人起事,影响所及不仅在凉、并二州,并深入三辅,东汉政府被迫将金城、陇西、安定、上郡、北地诸缘边郡县内徙。直至末年,西北和北边疆域,都呈缩小现象。

⑤ 《三国志》卷三○《魏志·乌桓鲜卑东夷传》注引《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