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争执

让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这样一个例子:图书馆里一片寂静,然而两个邻座的读者却为了一件小事发生了争执。一个想打开临街的窗户让空气清新一些,保持头脑清醒,有利于提高读书的效率;一个想关窗不让外面的噪音进来,保持室内的安静,以利于看书。二人争论了半天,却未能找到双方满意的解决方法。这时,管理员走过来,问其中一位读者为什么要开窗,答曰: “使空气流通”。她又问另一位为什么要关窗,答曰:“避免噪音”。管理

员想了一会儿,随之打开另一侧面对花园的窗户,既让空气得到流通,又避免了噪音干扰,同时满足了双方的要求。又如,在中美恢复外交关系的谈判中,双方在公报如何表述台湾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中方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美方不想得罪台湾当局,双方谈判代表为此相持不下,绞尽脑汁。最后,在上海公报里,用了“台湾海峡两边的中国人”。这种巧妙的提法,使双方的立场冲突得到了缓解,“上海公报”得以诞生。

这是二个由立场性争执导致谈判僵局的典型例子,在第一个例子中两位读者只在开窗或关自上坚持自己的主张,谁也不愿让步。在这种争执中,当对方越坚持,你就越会抱住自己的立场不变;你真正的利益被这种表面的立场所掩盖,而且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非但不愿作出让步,反而会用顽强的意志来迫使对方改变立场。于是,谈判变成了一种意志力的较量。在后一个例子里,中美两国的谈判代表在如何称谓台湾的问题上都认为,这是关系到本国政府外交政策的重大立场性问题,不肯轻易让步。这时如果找不到适当的措辞,公报就不能产生,谈判自然陷入困境。

所以谈判双方在立场上关注越多,就越不能注意调和双方利益,也就越不可能达成协议。或者即使最终达成了协议,那也只是图书馆的窗子“只开一条缝”或“半开”、或“开四分之三”之类的妥协,这种妥协撇开了那位管理员所注意到的事实,即双方达到目的的途径分别是“空气流通”和“避免噪音”,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双方都得到充分满意。相反,由于谈判者都不想大快作出让步,或以退出谈判作要挟,或步步为营。这些做法增加了达成协议的困难,拖延了时间,甚至使谈判一方或双方丧失信心与兴趣,使谈判以破裂告终。

所以,**纠缠于立场性争执是低效率的谈判方式,它撇开了双方各自 的潜在利益,不容易达成明智的协议,而且由于久争不下,它还会直接 损害双方的感情,谈判者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可惜的是,对于谈判者来 讲,立场性争执是他们在谈判中最容易犯的错误,由此造成的僵局也是最常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