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世纪 20 年代至 1949 年的中学地理教材

本世纪 20 年代,西方的近代地理学开始在我国传播。我国近代地理学

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在 1922 年发表的《地理教学法之商榷》一文,不仅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深远,而且也对当时中学地理教材的编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在文中指出:“应慎择教材,限制地理之范围,组织各种地理上之要素,成为系统,以人类为前提,而使之贯成一气。”他认为: “地理所授的材料,大抵可分为两大类,即生活状况与环境”,“二者不可偏废,须融汇贯通,明其因果,述其关系。”

这个时期的中学地理教学内容,仍然是以区域地理为主,初高中都讲授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当时地理教材的内容,较清末民初有了显著的改进,主要是突破了方志学的框框,删除了一部分不属于地理知识范畴的内

容,吸收了一些当时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始注意到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解释,增强了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学地理教材中, 充塞了不少欧美资产阶级“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另外,初高中都讲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两个循环,内容重复较多,在中国省区地理和外国国家地理部分,“地理八股”式的描述仍然较多,比较单调和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