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三个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地理记忆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地理认知过程的基础。按照现代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记忆就是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学生借助记忆,把感知得来的各种地理信息经过思考整理加工,分类编组贮存起来,以备随时提取。从这里不难看出,记忆大致分为三个阶

段:识记、保持和再现。地理记忆也不例外。三个阶段各有不同的功能及特点,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把握住每个阶段的功能及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才能很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第一阶段识记。识记是地理记忆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各种地理信息,如地名、地理数据等,只有真正认识了,经过思维理解了,再进行分类、编码,才能很好地储存起来,以备随时提取,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综合分析、灵活运用。在这个阶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加强识记的目的性教育。记忆的目的性明确,识记的效果就好。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学生实际,进行学习地理的目的性教育,加深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对于具体的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也要尽可能地说明记忆这些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对于哪些内容应该记住,哪些内容只要知道即可,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结合需要记忆的具体内容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尽可能地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举例来说,我们可以把需要记忆的地理事物依其特点分类编组进行分类记忆(如记我国省级行政区名称按照位置分片记忆,对各种岩石名称按成因分类记忆,对农产品名称按作物种类分别记忆等);我们可以把需要记忆的同类地理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序记忆(如记七大洲、四大洋名称按面积大小排序记忆,记长江支流按注入长江先后次序记忆,记地质年代按时间顺序记忆等等);我们又可以把需要记忆的两类或更多类地理事物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进行对应记忆(如将几种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与它们在地表形成的产物按照因果关系分别对应起来记忆,将我国的天然植被分布、干湿状况分布和年降水量分布对应起来记忆等);我们也可以把需要记忆的性质与特点形成鲜明对照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比记忆(如将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对照起来记忆, 将地球表面最高的珠穆朗玛峰与陆地最低点死海、海底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的海拔数据对照起来记忆等);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地图或其他地理图像来帮助记忆某些地理事物(像利用某些省区或国家在地图上的轮廓图形来帮助记忆,如山西省轮廓像平行四边形,法国轮廓像六边形,黑龙江省轮廓像天鹅,山东省轮廓似卧着的骆驼等),这可称作象形记忆。类似这样的记忆方法还有许多。采取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将机械记忆变成意义记忆,以提高识记的效果。

第二阶段保持。保持是使识记得来的知识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将信息加以贮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强化记忆的过程。因为记忆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同遗忘之间的矛盾。记忆的实质是人的头脑中建立知识的联系,遗忘就是这种联系受到干扰以至消失。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愈高,对识记得来的信息进行编码加工愈精细,头脑中建立的知识联系愈牢固,就愈不容易遗忘。因此,同遗忘作斗争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识记得来的地理信息进行精心的编码加工,以加深头脑中的第一印象,为建立牢固的知识联系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及时和多样化的复习也是强化记忆不可缺少的手段。由于遗忘的速度一般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发生多在记忆的初始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就越来越少,所以及时复习、不断巩固其在头脑中的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要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复习,使之不断加深印象,以达到长期保持强化记忆的效果。

第三阶段再现。再现是指已经识记并储存在头脑中的地理知识,一但需要时能够重新映现出来的过程。再现可以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实现,也可以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实现。例如一个城市位置的再现,可以是在有空白地图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没有图的情况下实现,当然后者的再现层次较前者更高一些,说明后者记忆的更清晰,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