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986 年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整个中学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这是衡量一部教学大纲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志。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随着现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教育思想的传播,为我国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腾飞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1983 年高中地理课的开设,第一次将“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这一现代地理学的观点引入中学地理课堂,从而使我国中学地理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前的过渡性大纲, 诞生了 1986 年的《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1986 年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初中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中国地理和

世界地理,每周共授课 5 课时,高中二年级开设系统地理,每周 2 课时(后

改在高一开设系统地理,每周授课 3 课时)。这部教学大纲在一开头就明

确指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阐明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世界和中国各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地理学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段话非常清楚地阐明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并且使大纲的内容体现了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在阐述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时,大纲指出“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 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应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雄心壮志。”从这个教学目的中我们可以看出,1986 年大纲不仅强调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学,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要求,从而使中学地理教学的三项职能趋于完善,这较之 1978 年及其以前的大纲可说是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大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也较 1978 年大纲更加全面和明确,尤其是明确地提出了对学生进行科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教育和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这不仅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了,而且也使中学地理课如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1986 年教学大纲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教学内容安排的份量较重,不大符合“少而精”的原则,这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在初中都很突出。因此,在实践三年之后,不得不在 1990 年对这部大纲进行了调整,适当降低了要求和难度。需要指出的是,调整方案将初中中国分区地理部分除黄河中下游区以外的各课题均作为选讲内容的作法,实践证明不大符合加强国情教育的客观要求,同时使学生得到的中国地理知识不够全面,因而不能说是一个较为稳妥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