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斯戴芬·林德的“需求偏好论”
上面我们介绍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从生产或供给方面来分析的。实际 上,国际贸易活动和一般贸易活动一样,是由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力量决定的。当人们的目光从供给移向需求来探究国际贸易的基础时,便形成了新的理论。其中,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但·林德的“需求偏好论”最具代表性。
“需求偏好论”认为,不同国家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中国人喜欢喝茶,而欧美人喜欢喝咖啡。不仅如此,各国消费者对同种产品的需求也是不一致的。如轿车在欧美早已是家庭的必备品,而在中国则与普通家庭无缘。那么,造成各国需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般说来包括:一是实际需求不同,即由各国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的需求不同;二是喜爱偏好不同, 即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造成的对不同商品的偏好差 别;三是收入水平不同,即由于收入差异造成的人们购买力水平的不一致。
于是,林德认为,工业生产初期是以满足国内需要为目的的;一旦国内市场大到可以使生产达到规模经济时,该产品的生产就具有了竞争能力,从而就可以出口。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偏好与收入水平而生产,故该产品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收入水平、需求偏好相类似的国家。国与国之间需求偏好越相似,它们之间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需求偏好又是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的,因此,人均收入越相近的国家消费偏好也就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也就越强,从而国际贸易就有了基础与前提。这就解释了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同类产品“双向贸易”的原因。
林德还研究了收入变化对贸易的影响。他假设一国的需求偏好由其“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这一倾向会随着该国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便会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生产,改进技术,结果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而对于该国出口的产品只有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根据这一理论,工业制成品在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随着收入的不断提高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