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结构失衡型通胀(1972~1980 年)

经济结构失衡型通货膨胀是指发展中国家(地区)因片面推行高速增长战略,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而引起的一种恶性通货膨胀。

朴正熙政权由于受到头两个五年计划成就的鼓舞,提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72~1976 年)和第四个五年计划

(1977~1981 年)期间,推行“不均衡增长战略”,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提高国内积累率,以早日实现产业结构现代化。为此,坚持增长第一和出口第一的方针,重新采用赤字财政政策,大量增发货币,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第三、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分别达到 10.2%和 5.8%。在当时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这样的增长速度应该说是相当高的。但经济结构却出现了严重失衡,其主要表现是:财政收支不平衡,赤字不断增大,至 1981 年累计达

17170 亿韩元,是 1972 年的 7.3 倍;国际经常收支赤字,从 1972 年的 3.71

亿美元增至 1981 年的 4.646 亿美元;累计外债高达 134 亿美元;工农业比例失调,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工业内部也比例失调,片面发展重化工业, 忽视对传统轻工业的投资;少数财阀形成垄断,大批中小企业遭到摧残;对外削价竞争,对内提价抑制需求,内需市场萎缩。伴随而来的是通货膨胀急剧上升,批发价格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年均上升 20.3%(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 7.8%增加 12.5%),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上升 19.8%。

造成上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