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处理好外债借、用、还三方面的关系

要求做到借款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投资得当,效益明显,策略灵活, 清债有期。这个问题涉及面广,兹仅就一些主要方面逐述如下。

  1. 力争贷款来源多元化,以避免过于集中在某一机构或国家,否则不利于分散风险,且易受制于人。一般说来,韩国主张从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借款,因为这些金融机构贷款条件虽然较严,但利率较低,且偿还期限较长,有利于降低总体外债的成本,延长总体外债的偿还期,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市场风云多变情况下,还可确保总体外债的“安全”。而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入的贷款,使用上较为灵活,但利率往往偏高,

    偿还期较短,借款条件苛刻。此外,国家关系、对外政策、经济政策等也会对贷款来源产生重大影响。韩国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 1981 年占借款总额的 15%,1984 年上升为 32.4%,而从美国借款的比例则从 1982 年的 33.4

%降为 1984 年的 24.1%。

  1. 合理安排借款偿还期限。所谓合理是指有利于借款的使用和偿还。韩国比较注重吸收长期贷款,其优点是既有利于对重大建设项目提供长期资金保证,又可避免因经常性还款而造成的过大还本付息,使经济发展不致于因还债而受影响。注意不使短期债款增长过快,以免造成偿本付息负担过重,

    影响自身经济的发展。

  2. 掌握好固定利率借款与浮动利率借款的比例。其目的是为力求降低利息负担,分散利率风险,稳定本息支付额,以便合理安排还债计划。韩国在认真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变化的基础上,掌握好固定利率借款(占总借款的

    1/3)和浮动利率借款的比例;在安排浮动利率借款中又尽量使借款利率多元化,既有美国和日本的优惠利率,又有伦敦、香港和新加坡的拆息利率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利率等。

  3. 认真选择借款的货币结构。在选择货币种类时,一般要考虑借款货币的用途和回收能力,预测借款货币的汇价变化以及借债国本身有形、无形货币的收入和外汇储备等情况。韩国起初主要从借款货币的用途及回收考虑,

    选择的借款货币虽多达十几种,但主要是美元,其次是日元。1981 年由于美元升值,利率上升,韩国还本付息吃亏不少。此后吸取教训,加强了对借款货币汇价变化的预测,认真选择借款货币的结构。1985 年后日元升值,因日元占借款总额的比例较少,韩国还本付息时没有遭受多少损失。

  4. 防止本国借款人自相竞争,巧妙安排借款时机。韩国向外借款主要是公共部门、私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它们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借款之前,先在内部按轻重缓急进行安排,严格禁止两个韩国借款人同时在一个市场上筹资,并注意调查研究和预测,选择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5. 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力求做到借款使用合理、科学,确保效益。

60 年代,借款主要用于兴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70 年代主要用于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80 年代则用于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对不同借款安排不同的用途,如公共借款多用于发展电力、交通运输、通讯、教育、卫生以及矿业和农林牧渔业;商业借款多用于发展制造业;金融机构借款多充作外汇储备基金及外资银行的运营资金等。在借款资金流通过程中,努力加速流通次数,提高借款的使用率。

  1. 在国际上建立偿还外债的信誉。韩国在债务负担最重时,也没有陷入债务危机,国际金融机构对其偿债信用度的评估仍为中上,1983

    年在 107 个负债国中名列第 31 位。韩国偿债一是靠出口增长,二是靠劳务输出,三是靠短期贷款调剂,借新款还旧债。

  2. 借贷与吸收外国投资并举。韩国在 60~70

    年代,主要是靠借债发展经济,接受外国投资不多,债务负担重。后来吸取了教训,改为推行借贷与吸收外国投资并举的方针,加上投资环境改善,外国投资者纷纷前往,带去大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韩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