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大企业垄断市场价格

为促进大企业的发展,当局不仅从财政、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给予优惠,而且采取行政措施,强行将小企业合并到大企业中去,指定少数大企业生产特定产品,禁止其他企业生产与其进行竞争的产品,结果使少数大企业垄断了国内市场价格,牟取暴利。以 1977 年为例,汽车(3 家企业)、啤酒

(2 家企业)、味精(2 家企业)分别控制了国内市场销售的百分之百。1981 年“三养食品”和“农心”垄断了挂面市场;“第一制糖”、“三养社”和“大韩制糖”垄断了食糖市场。

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朴正熙政权也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如提高一般贷款利率,颁布稳定经济综合政策,要求紧缩银根,减少对重化工业的投资和贷款等等,但由于基本政策未变,加上贯彻不力,上述措施均未奏效。 1980 年全斗焕上台后,吸取朴正熙时期的教训,提出“稳定、效率、均

衡”的方针,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进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结果不仅在经济发展上,而且在制止通货膨胀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批发价格上升率 1980 年为 34.6%,1981 年降为 11.8%,1983 年和 1986 年分别降为—1.5%和 2、8%。

为抑制通货膨胀,全斗焕政权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进行经济改革。主要是,由增长第一转向稳定第一,由追求高速增长和外延增长转向内延发展和改善产品质量。从重点发展转向均衡发展, 使农业和内需工业相应发展起来,特别是加速农业发展,以利减少进口粮食所需的外汇支出。由政府主导、民间配合的经济运转机制转向民间主导、政府配合的经济运转机制。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开发战略的指导下,加强和充实国民经济薄弱环节,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即高技术产业)。资本积累则从以外资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内部积累为中心的政策。

第二,调整经济计划指标。韩国当局于 1982 年 12 月调整了刚开始实行的第五个五年计划(1982~1986 年)指标,将最后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计划指标由 900 亿美元减到 850 亿美元,调低 5.6%;出口总额由 530 亿美元减

到 320 亿美元,降低 23%;外资引进额由 465 亿美元减为 320 亿美元,降低

31.2%;外债金额由 645 亿美元减到 485 亿美元,降低 23.9%;缩短基建战

线,取消原子能发电站、运输新干线、邮电通讯等 33 个重点建设项目。

第三,控制货币发行量。1978 年和 1979 年韩国货币发行量分别增加 47.2

%和 31.2%,但 1984 年和 1985 年只分别增加 7.6% 和 5.7%。此外,还控制工资上升幅度和公用事业收费标准等。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全斗焕提出改善企业素质,重点是调整落后企业。与此同时,颁布《产业援助法案》和《工业发展法》,着重扶植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以保证产业的均衡发展。

第五,增加内部积累,减少对外资的依赖。当局在大力稳定物价的同时, 提高利率,鼓励个人储蓄;降低贷款利率和法人税率,改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提高企业积累率,扩大企业自有资金。结果,1982 至 1986 年的内部积累率从 24.4%提高到 27.4%。

第六,健全金融市场。强调发挥私人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改变单靠商业

银行的作法,增强综合金融公司引进外资和提供中长期设备贷款的机能;发展证券市场,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促进金融市场国际化,从而推动金融市场向多样化、自由化方向发展,提高内部积累的速度。

第七,改变引进外资的方式。80 年代前主要通过借外债引进外资,80 年代后才改为以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为主。据统计,韩国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1962 至 1980 年仅 11 亿美元,而 1981 至 1986 年仅 6 年就达 19 亿美元。这么做,既有利于减少外债,又有利于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

第八,加强物价管理。当局宣布实行《限制垄断及公正交易法》,特别加强对粮食、建材和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对严重供不应求的商品及时采取进口措施,以稳定物价,同时注意防止货币贬值过速,造成物价上涨的恶性循环。在宣传上,则大力利用舆论工具,引导群众克服对通胀的恐惧心理。

通过上述一系列调整措施的实施,韩国的经济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并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国际经常收支盈余和物价稳定三大目标。1987 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97.5 万亿韩元(约合 1186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为 2826 美元;国际经常收支连续两年出现盈余(1986 年为 46 亿美元,

1987 年为 98 亿美元);外债迅速减少,至 1987 年底减至 355 亿美元;1987 年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仅分别上升 0.5%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