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是一把双刃刀

韩国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为实现国家经济腾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政府既是经济发展计划的制订者,又是金融导向的指挥者。金融通货运营委员会议长由财政部长兼任;中央银行总裁由财政部长提名,总统任命;所有银行行长和高级经理也由政府任命;在重大问题上立场对立时,由总统决断。

政府投资建立产业银行、长期信用银行、输出入银行,通过在国内外发行债券、设立国民投资基金等筹集资金,以政策贷款形式投入自己支持的产业。商业银行由政府控股,私人和私人机构不能拥有 4%以上的股份,它从中央银行筹措信贷资金并提供政策贷款。政府通过国家法规控制金融机构的运行方式,干预金融机构业务操作,决定资金投向、利息高低、外汇换率等。这一切都为加速资本积累,集中经济力量发展经济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现实告诫人们,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不是乖巧顺从的宠物,而是一把双刃刀, 用得恰到好处会促进经济发展,用得不好则会带来恶果。在这种体制下,往往是由高级官员决定银行贷款去向,使银行丧失防范风险能力。1997 年下半年韩国出现的金融危机就是明显的例证。

韩国多年来以经济腾飞而备受称赞,怎么会跌大跤呢?难道“小龙”已变成“地龙”(蚯蚓)?如果看一看韩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韩国的金融政策,那就不难理解了。从国际上讲,主要是:1.美国、日本和西方国家打着“对等原则”的旗号,对韩国取消了普惠国待遇,要求韩国开放国内市场, 加强对韩国倾销产品的限制,使靠“出口立国”的韩国面临出口缩小的威胁, 而外国商品的进口又使本来狭小的国内市场销售更加困难。2.从 80 年代起, 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使韩国受到严峻的挑战,前后受逼。与此同时,日元贬值也对韩国出口不利。3.墨西哥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使国际金融机构决策更小心谨慎,以减少风险。上述这些因素,虽然对韩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但应该说不是主要的,造成韩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因素是内因而不是外因,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的产业优惠政策造成外债大幅度上升。鉴于优惠贷款利率比市场上要低一半,甚至在高通货膨胀下是负利率, 促使大企业不顾一切地争取政府导向产业,争取政策性金融贷款。争相投资的结果,使国家长期陷于资金短缺的泥坑中。60 年代时,国内储蓄率低,资金不足,要靠外债。进入 90 年代后,韩国已跻身于经济发达国家之林,国内

储蓄率较高,仍需大举外债。1997 年 9 月,韩国外债数额高达 1200 亿美元,

是 1982 年的三倍,而外汇储备只有 300 亿美元,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第二, 官商勾结,造成银行死账有增无减。韩国各种银行都受政府控制,企业家为了从银行非法借贷,就必需通过高级官员对银行施压,银行有关人员在官权和金钱的诱压下,俯首屈从。结果是企业负债高,经营不善或资金周转不灵, 造成死账。在韩国企业债务与自有资金的比例约为 85:15,有些企业甚至更差,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名列韩国大企业集团第 14 位的韩宝集团破产后发

现,它属下钢铁公司的债额为自身股本的 2000 倍。韩宝公司向 61 家金融机

构借了钱,其中从韩国银行得到 12.5 亿美元,相当于该银行的全部资本。调查表明,韩宝集团能借到这么多钱,是官商勾结的产物,结果一大批高级官员被捕,其中包括总统秘书、长官(部长)、国会议员、银行行长⋯⋯等。可以毫不隐晦地说,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原因,韩国许多大企业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类似的问题存在。据报道,1997 年底韩国银行死账已高达 500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2%。银行死账多,只好向国外举债,长期债借不了,就借短期债。第三.外债结构不合理。过去韩国在借外债时,既注意外债期限结构,又关心外币汇率的升降趋势,力图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一般是长期为主,短期为辅。但是近年来,由于官商勾结和实行利率自由化,银行受利差的引诱,增借短期外债,到期还不了,只好请求延期或另举新债。按国际惯例,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比率应为 80:20,但韩国则截然相反,越

背越重。据报道,1997 年 9 月,中长期债务为 540 亿美元,短期债务为 660

亿美元,其中 1997 年应还的债务为 180 亿美元。还不了债,信誉降低,不仅借新债更难,还有人逼还旧债。第四,产业结构不健全,产品科技含量低, 市场过于集中,出口低迷,一些大企业接连破产,增加银行死账,造成经常项目赤字持续不衰,日积月累,问题逐渐增大。第五,金融实名制带来的消极作用。韩国政府实行金融实名制在政治、经济上都是个进步,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但是由于许多中、小企业基本靠私债市场支撑,失去资金来源就无法维持,倒闭不少。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病症”,但却非有不可。中小企业的大批破产,影响大企业,也给银行增加负担。

综上所述,在国际经济环境大变动情况下,韩国经济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了。在外债和支付进口双重逼迫下,出现了金融危机。为了对付困境,韩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对外由政府伸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对内暂停 14 个金融公司业务,停止向顾客支付储蓄存款,除收回债权外,不再发行公司期票和办理信贷业务。消息传出,社会各界对金融危机恐慌心理加重,争相挤兑,股票综合指数下跌,韩币大幅度贬值。

1997 年 12 月 30 日,韩国政府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援助协议,以渡过金融难关。美国和日本政府也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出现了金融危机,但只要政府措施得当,还可以挽回。其依据是: 韩国的产业结构虽比不上发达国家,但比发展中国家要好得多,在新兴工业国(地区)中也算是较好的。目前在国内总产值中,外债所占的比重为 22%, 外债净额仅占 7%,属低债务国,外债本金和利息偿还额所占的比例 1996 年为 6.7%,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回顾韩国的经济发展史,早就发生过金融危机。最近一次是从 70 年代初

开始,延续到 1973 年中,其原因与这次大同小异。为克服危机,朴正熙利用

总统特权,发布“关于经济安定和成长的紧急命令”,宣布自 1972 年 8 月 3 日开始,由企业和私债债主所签订的一切债权、债务关系无效,应以新的契约代替;私债缓期 3 年,分 5 年还清,月利息限在 1.35%(一般为 3.84%); 产业银行设立产业合理化基金,向合格的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等。同时整顿金融机构,逐渐将经济引上恢复的轨道。但是,许多措施是治表不治本,而且后来历届政府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即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也是没有触及“政府主导型金融体制”这个根本。人们希望韩国政府能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下决心改革韩国的金融体制,如:由政府主导型转向自由市场主导型,保证银行的独立自主;培育资本市场,开放金融门户,以促进内外资金的合理流动;彻底取消不合理的政策性融资,鼓励企业改善体质,减少依赖。

韩国有一批高素质的经济学家,只要政府能选贤任能,集思广益,采取正确措施,加上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恢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