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满地区抗联各军抗日游击战争蓬勃发展

抗联第 3 军驰骋在松花江两岸广大地区,游击区扩展到北满 30 余县 抗联第 3 军编成后,军部率第 5、第 6、第 7、第 9 师,在松花江北岸的汤原、通河、木兰、巴彦、东兴、铁力、庆城(庆安)、绥棱、海伦、通北、龙门、奇克(逊克)、佛山(保兴)等县活动;第 1、第 2、第 3、第 8 师,活动于松花江南岸的宾县、延寿、珠河、方正、林口、苇河、五常、阿城、双城县境;第 4 师和以后成立的第 10 师,在牡丹江东北的依兰、桦川、勃利、宝清、富锦、绥滨、萝北、密山、虎林、饶河等县游击。

1936 年冬,北满日伪根据关东军《治安肃正纲要》的规定,动员伪三江

省全部军事力量,进行冬季大“讨伐”,妄图聚歼该地区的抗联第 3 军和其它抗日部队。据此,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一、第二次常委会议决定,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略战术”,“避开敌人大部队的正

面进攻,迂回到敌人防守薄弱的地区去打击敌人,开辟新的游击区域”,① 以粉碎敌人的企图。按照这一精神,第 3 军决定以主力西征小兴安岭一带的

铁力、海伦、龙门,然后插入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第 3 军参加西征的

部队有第 1、第 2、第 3、第 6、第 9 师主力和第 5 军第 1 师、第 4 军第 1 师

一部。这些部队经过艰苦转战,于 11 月以前先后到达铁力地区。同年 11 月,

第 3 军军长赵尚志又亲率一支 500 余人的骑兵部队(由军直部队和第 1、第 5 师各一部混合编成),从汤原出发西征。西征部队采取声东击西战术,巧妙地摆脱了敌人,于 12 月间抵达铁力地区,同先期到达该地的各部会合。此时,

日军已侦知第 3 军的意图,组织了一支近千人的“讨伐”队,乘坐马爬犁, 对西征部队前堵后追。赵尚志决定率军部和第 5、第 6 师各一部由铁力转向西北前进,把敌人引进深山,寻机歼灭之。一天,第 3 军部队进到通北县附近一个叫“冰趟子”的狭窄山沟,赵尚志决心利用山沟两侧的山林设伏,歼灭尾追之敌。经两日部署准备之后,日军 700 多人果然闯入预伏阵地。第 3

军伏击部队立即对敌展开包围攻击,经过反复争夺,共歼灭日军 300 余人,

其余敌人仓惶退去。冰趟子战斗后,赵尚志留下第 6 师一部在海伦、铁力一

带坚持斗争,自己率军部和第 1 师一部继续北上,挺进通北、龙门。北进途

中,远征部队又在龙门附近的炭窑设伏,一举歼灭日军町田少校以下 21 人。龙门战斗后,日军在空中用飞机追踪轰炸,在地面调步兵加紧堵截,远征部队伤亡较大。部队到达逊河附近露营时,仅剩百余人。由于过度疲劳和麻痹大意,夹遭敌人包围、袭击,又损失过半。余部在赵尚志率领下,忍饥挨饿, 杀战马当食,以橡籽充饥,历尽千辛万苦,行程 1000 余公里,于 1937 年春末返回汤原后方根据地。

在第 3 军主力西征期间,留守汤原地区的第 1、第 5 师和军直各一部,

分头出击,策应军主力西征。军直和第 1 师留守部队先后袭击林口、金满沟

和小道沟之日伪军,并协同第 5 军攻占了依兰县城。第 5 师一部于 1936 年

12 月 1 日曾攻克伪国境线上军事重镇佛山(今保兴)县城,震动了萝北和绥滨的敌人。

自 1936 年 9 月到 1937 年 4 月,抗联第 3 军部队驰骋北满几十县,纵横

数千里,与日伪军作战 100 余次,毙伤俘敌 1000 余人,攻占城镇 20 多座, 打破了日军以汤原等五县为中心的大“讨伐”,开辟了铁力、海伦等新游击区,为开展黑嫩平原的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

抗联第 6 军转战下江各地,开辟依兰、桦川、富锦新游击区第 6 军刚刚

编成,便在第 3 军协同下,以汤原为根据地,开辟依兰、桦川、富锦新游击区。

1936 年秋,根据北满临时省委第一、第二次常委会议决定,第 6 军主力在军长夏云杰和参谋长冯志纲率领下,从汤原出发,越过松花江,进到依兰、桦川等县开展游击活动。经过几个月艰苦征战,入冬以后,南下部队返回了汤原游击根据地。同年 11 月 23 日,第 6 军一部在汤原西北部活动时,遭敌

袭击,军长夏云杰身负重伤,不幸牺牲。夏云杰是抗联第 6 军的创始人,对建立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开展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夏云杰牺牲后,第 6 军于 1937 年 2 月,在集贤县召开党委扩大会议, 根据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提名,决定由戴鸿宾继任军长,兰志渊任政治部主

① 刘枫:《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12 页。

任,并在原 7 个团的基础上,将部队扩编成 4 个师 12 个团。4 月间,又增编

了第 5 师,师长刘振声,政治部主任高玉声,辖 4 个团。正当第 6 军进行扩

编之时,日伪军集中 3000 余人开始了对该军的春季“讨伐”。为避免损失,

第 6 军决定以师为单位向外线转移,军部及第 4 师留在汤原地区坚持斗争。各部在转移中,冲破敌军的堵截,先后取得了火龙沟、夹信子、暖泉子、葫芦信子和三道乌隆等战斗的胜利,并在桦川、富锦一带开辟了新的游击区。与此同时,留在汤原老区坚持斗争的部队,在冯志纲的率领下,取得了夜袭汤原县城的胜利。5 月 18 日夜,第 6 军留守部队在汤原抗日救国会会员的接应下,首先从汤原城东北角突入城内。尔后分三路向纵深发展:一路直插伪县公署,并阻击日军守备队的反扑;一路解除北门伪警察武装,并以部分兵力控制退路;一路打开监狱和仓库,解救被关押的同胞,获取军用物资。拂晓以前攻城部队顺利撤出,并打退了日军的反扑和尾追。此战全歼城内伪警察和伪守备队,击毙日本参事官,俘伪副县长以下数十人,缴迫击炮 3 门,

轻机枪 3 挺,步枪 60 余支,救出被关押的干部和群众 70 余人。这一胜利轰动了北满,鼓舞了下江军民,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第 3、第 6 军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巩固与扩大了北满游击根据地,使松花江沿岸 10 余县联成一片,在根据地内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妇女会、

儿童团以及农民自卫武装。仅依兰、汤原两县就有抗日救国会会员 35 万人,

珠河县有农民自卫队员 6000 余人,各项工作实际上都在救国会的领导之下进行。

1936 年三四月间,在汤原还召开了工、农、商、学、兵代表会议,成立了下江人民政府,使根据地建设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