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国人民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斗争

国民党政府对日屈膝退让,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还在国民党政府外交部致函国联请求干涉,以及英、美驻华领事提出中国守军由现驻防地退出2000 米的时候,中共中央手 1 月 31 日发表了《为上海事变第二次宣言》, 指出:“一切帝国主义者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助手,将租界给日本帝国主义作军事根据地来轰炸杀戮上海的劳苦群众”,召号“举行总同盟罢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上海,反对国民党出卖上海!”①4 月 15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对日战争宣言》中,以铁的事实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对外妥协投降、对内镇压人民爱国运动的行径。指出国民党政府“接连的将东三省和淞沪各地奉送于日本帝国主义⋯⋯现更以和平谈判,实行出卖整个中国,促进各帝国主义迅速瓜分中国。对于全国反日反帝的革命运动,则尽其压迫之所能⋯⋯他们不但不能而且早已不愿真正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实行民族革命战争。”②5 月 9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反对国民党出卖淞沪协定通电》,坚决否认这项卖国协定,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战争,保卫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

从国民党政府对日乞求和平、进行停战谈判开始,全国人民即一致反对。特别是上海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在 1 个多月的时间内,与第 19 路军并肩作

战。第 19 路军被迫撤退以后,他们仍然继续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对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的斗争。当停战协定草案在国联大会通过时,上海人民更是群情激愤。5 月 2 日,上海各团体抗日联合会通电全国,坚决反对出卖上海的停战协定。上海各团体还紧急召开会议,发动罢工、罢课、罢市,组织游行示威,反对国民党政府撤兵。3 日晨,上海抗日救国团体代表 40 余人,拥入郭泰祺住宅,痛殴经手谈判的郭泰祺,以为对外投降者的警告,并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了被捕代表。

上海停战协定签订以后,全国舆论沸腾,纷纷谴责国民党政府。民众团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年版,第 55~57 页。

②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年版,第 177 页。

体联合会通电坚决反对这项屈辱协定,称它“限制华军,破坏主权完整”, “局部停战,适中敌人诡计”,“屈辱妥协,丧失国际同情”,“对外屈辱, 对内造成战祸”等等③,甚至国民党的立法委员也向汪精卫提出质疑,认为背后还有出卖主权的密约。

力主抗日的冯玉祥将军病卧徐州,当他得知蒋、汪政府已决定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停战协定后,认为这是丧权辱国,“丧权辱国之事我必反对!坚决的反对!即或病愈,亦不到南京去!”①5 月 6 日,国民党粤方中委萧佛成、李宗仁、陈济棠反对《上海停战协定》,通电反对汪精卫、蒋介石。陈友仁批评《协定》:“胜利属于日方。”②5 月 21 日,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以《上海停战协定》未送立法院审议即擅行签订,要求国民党中央监委弹劾行政院长江精卫。

对于上海停战协定,蒋介石在 5 月 7 日发表的《为淞沪停战撤兵协定签字告全国将士电》中竟宣称:“此次协定成立,实依照国联之决议,关于协定内容,我方所始终坚持者,为限于日军撤退,不得附带政治性质之条件, 此点已完全办到。”对于日本侵占东北、制造伪“满洲国”这一极其严峻的问题的解决,则谓:“惟中日之根本问题全在东北土地之得失与主权之存亡, 故我政府仍本向来一贯之方针,以交涉与抵抗并行,期得最后之解决”。③ 汪精卫也大谈什么上海停战是“平等的停战”,“毫无对日屈辱之意”,是“外交的胜利”。5 月 9 日,汪精卫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五九”国耻纪念会上辩解说:“此次协定完全为停战撤兵,无政治性质,东北问题并不因此而停止交涉”。“今后吾人对外交仍抱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之态度,决不屈服。”

④这样,由“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外交方针所造成的屈辱的上海停战协定,

被汪精卫美化为对日外交成功的样板。对此,上海各团体联合会于 24 日通电指出:“我全国民众,誓死抗日,而汪精卫誓死媚日,竟至敢冒不韪,居之不疑。”对其“即加卖国之名,岂得为过。”①向汪精卫发出了警告。

《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使中国人民又蒙受了新的耻辱。而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却于 5 月 21 日亲自兼任豫鄂皖 3 省剿共总司令,准备纠集重兵

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 4 次军事“围剿”。对“违令”抗日的第 19 路军,蒋介

石先加以“整肃”,然后实行肢解,令其所部 3 个师分别调往武汉、南昌和

安徽。但第 19 路军官兵在各方的支持下,据理力争,没有服从分割肢解的命

令,蒋介石不得已才改命该军调往福建“剿共”。对参加淞沪抗战的第 5 军,

蒋介石也于 5 月 7 日下令复员。

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日本陆海军除一部调回日本国内外,陆军主力第14 师奉日本参谋总长的急令,迅速调往中国东北,列入日本关东军的序列, 对中国东北的抗日军民进行“讨伐”。日本侵略者用停战协定取得战略主动, 以便将日军投向新的方向,扩大侵华战争。对上海的进攻掩护了伪“满洲国” 的出笼,在上海的停战,又加强了对东北的进攻。

③ 北平《实权日报》1932 年 5 月 6 日。

① 《冯玉洋日记》1932 年 3 月 18 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② 张篷舟:《近五十年中国与日本》第 1 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39 页。

③ 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1),台北 1981 年版,第 545 页。

④ 《国闻周报》第 9 卷第 19 期,1932 年 5 月 16 日。

① 《申报》1932 年 5 月 25 日。

《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淞沪战役的正式结束。在抗战中,中国第19 路军和第5 军的广大官兵表现出了高度的抗日爱国热情和英勇牺牲精神。上海广大群众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影响下,给予第 19 踢军抗战以巨大的支援。中国军民在淞沪抗战中不畏强暴和顽强战斗的意志以及所取得的部分胜利,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淞沪抗战虽然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阻挠破坏及对日妥协而导致失败,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正如宋庆龄所指出:“人皆以中国此次战争为失败, 实则中国在精神上完全胜利,日本所得者仅物质之胜利而已。得精神胜利之人民,必日益奋进于伟大光荣之域,得物质胜利者,只日增其侵略与帝国主义之野心,终于自取覆亡而已。”①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也评论说:“对中国人来说,这次军事失利却是一次惊人的精神上的胜利。”②

① 《宋庆龄选集》,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1966 年版,第 55 页。

② 《斯诺文集》第 1 卷,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