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军阀的“第一次护法运动”遭受失败后,于 1921

年 5 月 5 日再度到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发动了第二次护法运动,但由于陈炯明叛变又归于失败。在这屡遭挫折,一筹莫展之际,孙中山开始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继 1922 年 6 月的杭州西湖会议之后,中共于 1923 年 6 月在广州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会议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但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孙中山接受中共建议,并在中共的帮助之下完成了改组的准备工作。

1923 年 11 月,正式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和党纲草案。

1924 年 1 月 2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代表 165 人,其中共产党员 23 人,占代表比例 11%。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章、党纲和改组的具体办法;通过了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决定同意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正式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后的国民党纲领,与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基本一致, 成为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大会选举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刽、谭平山、于树德等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林伯渠等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改组国民党,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从此,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孙中山多年奔忙却屡遭挫折的局面得到扭转,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新的转机。

1924 年 5 月,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在广州黄埔创办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培养军事干部。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被派到军校工作和学习,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叶剑英等担任了各种负责工作。黄埔军校自 1924 年 6 月正式开学到 1926

年北伐战争前,共招收学生 5 期约 7390 余人,为建立广东根据地、平定商团叛乱和进行北伐战争,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大批武装骨干。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南方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北方各派军阀却在各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断进行混战,先后爆发过 1920 年的直奉战争,1923 年的江浙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1925 年初奉浙战争, 其间还有 1924 年冯玉祥在北京反直,1925 年 11 月郭松龄反奉战争等。战祸连年,民不聊生。

1924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发表《第四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了“废

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召开国民会议,统一全国的 13 项主张,得到孙中山支持。11 月 10 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并带病北上,12 月底到达北京,同北洋政府进行了斗争。1925 年初,广东军阀陈炯明乘孙中山在北京患病之机,发动叛乱,进攻广州,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骨干,组成东征军,两次东征,彻底消灭了陈炯明势力,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同年 7 月 1 日,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将所辖武装力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南方革命形势得到巩固,为扫荡北洋军阀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