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增加在华驻屯军

(参见附图 15)

所谓驻屯军,是按照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即1901 年八国联军迫使清政府签订之《辛丑条约》建立的。它应允诸国“常留兵队,分保使馆”,“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今滦县)、昌黎、秦皇岛、山海关。”①并对各国驻兵数目作出了规定。据此,日本编成“清国驻屯军”,在北京、天津等地驻守。但是,日本从 1911

年起即增加了“北清派遣队”步兵 1 个营、机枪 6 个排。1927 年 4 月,又扩大编制在天津成立中国驻屯军司令部。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除上述驻守部队外,又配属了 1 年轮

换制的临时派遣队(步兵 2 个营及工兵、通信、炮兵等分队)。

1936 年,日本随着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广田内阁决定再次大幅度地增加中国驻屯军,扩大其编制,在驻屯军司令部下设驻屯步兵旅司令部(辖步兵第 1、第 2 团)、坦克队、骑兵队、炮兵团、工兵队、通信队、宪兵队及医院、仓库等。总兵力由改编前(6 月 1 日)的人员 1771 名,马 174 匹,增

至改编后(6 月 10 日)的人员 5774 名,马 648 匹,兵力增加近 3 倍。同时, 将过去每年的轮换制,改变为永驻制。上述扩充的日军各部队,6 月上旬先后在中国登陆,强行部署于塘沽、滦县、山海关、秦皇岛等地,控制战略要点。据 1936 年 9 月 22 日《申报》讯:华北日驻军总数已达 1.4 万人以上。

日本政府在 1936 年如此猛增中国驻屯军,是与扩大侵华战争的战略企图相关联的。正如日本陆军参谋部在给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的命令和指示中所指出的那样:增加驻屯军的“目的在于,暗地增强驻屯军的威力,配合帝国外交工作的刷新”,“中国驻屯军司令官为维持停战协定地区的治安,需要时可对该地区行使兵力。”在使用兵力时“应在不声不响之中发挥威力”,驻屯军的“战时任务,比过去稍显积极。”这就一语道破了此举的用心,增加驻屯军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升级的预兆,是加强战略先遣支队的必要部署, 是对中国主权的公然侵犯,而绝不是什么防卫使馆、保护侨民。当时,任日本驻屯军参谋长的桥本群,在 1939 年回忆中也承认:“按照条约,在各国驻

①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 4 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年版,第 32 页。

屯军中日本兵力是很多的,日本驻屯军的兵力在事变前,即 1936 年 3 月(应是 6 月——笔者注)增加到一个旅,把这样多的兵力放在华北还认为没有关系,我觉得很值得研究。”①日本陆军参谋部有关方面也承认:“如此增加兵力,中国人自不待言,即对住在化北的日本人和外国人,也都给以将对华北以武力推进工作之感。”②

日本的中国驻屯军猛增兵力后,首先以一部加强原驻兵据点,控制北宁铁路沿线的塘沽、滦县、山海关、秦皇岛等要地,以保障运兵线和后勤补给线的畅通。接着,便谋划对北平实施战略包围的新部署。按照不平等的《辛丑条约》,日本除在北平使馆区可驻守少数的警备兵力外,不得在北平的任何地点驻扎兵力,即使在北宁铁路线,也只允许在指定的地点驻兵警备,通县和丰台两地,是北平东西两面的战略要地,失去该两地,北平即陷于被东西包围的态势。特别是丰台地位更为重要,它是连接平汉、北宁铁路线的交通枢纽,是北平西南的咽喉。日本将驻屯军开进通县和丰台,这是对中国主权不能容忍的侵犯。这一点就连日本军阀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也不得不承认,驻屯军驻守点“根据议定书的规定不能离开北宁铁路而置于通州”③而丰台即非《辛丑条约》指出的地点,它又是平汉铁路的通道。1936 年 5 月,日本驻屯军开始在丰台非法建造兵营,并不断派人到中国驻军兵营挑衅制造事端,然后提出抗议,要求第 29 军从丰台撤出。7 月下旬,日本驻屯军步兵旅第 1 团第 3 营强行进驻丰台。9 月中旬,再次挑起两军枪击事件,逼迫宋哲元从丰台撤出中国驻军。

日本在增加华北驻屯日军的同时,在华中等地也不断增兵。1936 年 9 月, 日军借口所谓“北海事件”①,即以“调查”为名向中国南海方面派遣军舰。同时派舰艇和特别陆战队进至上海,增强原上海特别陆战队兵力。日本海军第 3 舰队调集部分舰艇,进至汉口,增强原驻之特别陆战队。此外,组成第

11 航空队集中于台北。

日本如此穷兵黩武地增加在华的日军,有的日军高层人士仍认为增加得不够,还要加强。如 1937 年 6 月 5 日,日本陆军教育总监香月清司中将,即向陆军中央部报告:“华北形势相当紧迫。因此,中国驻屯军增强兵力很有必要,也许马上还办不到,最少希望增强热河的兵力,以备华北方面使用。”

日本在华驻屯的日军,经过 1936 年以来的大量增加,其在华北的主力中

国驻屯军 1937 年 7 月初的兵力和部署如下:

驻天津部队:军司令部(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参谋长桥本群少将), 中国驻屯军步兵第 1 团第 2 营及步兵第 2 团(欠第 3 连及第 3 营)、坦克队、骑兵队、炮兵团、工兵队、通信队、宪兵队、军医院、军仓库。

驻北平部队: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司令部(旅长河边正三少将),步兵第1 团、电信所、宪兵分队、军医院分院。

分遣队:通县、丰台、塘沽、唐山、滦县、昌黎、秦皇岛、山海关分遣

① 〔日〕《现代史资料 9·日中战争 2》,美铃书房,东京 1978 年版,第 334 页。

②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大本营陆军部》<1>,朝云新闻社,1969 年增 印,第 375 页。

③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 年增印,第 78 页。

① 指 1936 年 9 月 3 日广东北海日商侨中野被杀事件。

②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 年增印,第 133 页。

队。其中丰台分遭队,兵力为步兵第 1 团第 3 营及步兵炮队,其余分遣队,

兵力多数为 1 个连。

除以上部队外,还有陆军特务机关,分设于北平、通县、天津、太原、张家口、济南、青岛等地①。

此外,日军还在张北、嘉卜寺、归绥、保定、郑州、平凉、额济纳等地设有特务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