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殖民地奴化教育的推行
日本侵略者实行愚民政策,对教育一再进行限制。从伪满财政支出看, 军事治安经费占 30%乃至 40%以上,而文教经费仅占 1%,多时也只占 2~ 3%。“九·一八”以前,东北有小学 1300 余所,学生 74.7 万余人,教师
2.4 万余人。“九·一八”以后,许多小学关闭,学生降到 50 万人,教师减至万余人。以后,日本改用“文治”笼络人心,小学增至 800 所,学生达 200 多万人,但儿童失学率仍在 70%以上。“九·一八”前,东北有中学 194 所, 学生 3.8 万余人,教师 2400 人;“九·一八”后,恢复很慢,到 1937 年仅有中学 173 所,学生 3.3 万余人,教师 1600 人。大专院校“九·一八”前约有 30 所,“九·一八”后,几乎全部被查封、关闭。到 1933 年开课的只有两所,1935 年 5 所,1937 年 10 所。作为愚民政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数量有限的学校中,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以培养为它效劳的顺民和御用知识分子。从“九·一八”事变到 l937 年,日伪教育政策的重点是废除中国原有的教学秩序、内容和教材,代之以日伪设置的课程与教材,并竭力散布殖民主义思想。随后,又实行所谓新学制,其任务是:“为养成忠良国民,即以
建国精神为基础,陶冶人格,涵养德性。”①也就是说要把中国人训练成日本的“忠良”
奴才。在这种教育制度下,特别强调殖民主义的政治与思想教育。各学校不仅把政治课列为主课,而且在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也塞满了反动的政治内容。
在新学制中,日伪当局还提出所谓日语化。把日语列为国语,要求人人会说,伪政府一切正式文件均用日文。还规定升学、就业,都要看日语资格。日本甚至准备用日文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企图毁灭汉语和汉字。
日伪实行新学制的再一个特征就是教育职业化。它废除了中国的初、高中 6 年制,改为分科的 4 年制。其目的在于为日本培养更多的经过奴化训练的下级技术管理人员,以便从事农工商的管理与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