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共吉东省委建立,东北抗联第 4、第 5、第 7 军编成,吉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新阶段

(一)东北抗联第 5、第 4、第 7 军先后编成,中共吉东省委建立

吉东系指松花江右岸,乌苏里江左岸,牡丹江流域和中东铁路东段道北、道南 20 余县。活动在这一地区的人民革命军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关于

统一军队建制的指示和中共吉东特委的要求,从 1936 年春开始陆续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 5、第 4、第 7 军。

东北抗日联军第 5 军 1936 年 2 月,活跃在绥宁地区的东北反日联合军

第 5 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 5 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参谋

长张建东,政治部主任胡仁,辖两个师,7 个团和 1 个教导队,约 3000 人, 建制如下:

第 1 师 师 长 李荆璞

副 师 长 姜振荣参 谋 长 张镇华

政治部主任 关书范(后叛变) 第 2 师 师 长 傅显明

参 谋 长 陈翰章政治部主任 李光林

军教导队

1937 年以后,第 5 军又增编第 3 师,师长李文彬,政治部主任王效明,

辖 3 个团。

东北抗日联军第 4 军 1936 年 3 月,活跃在密山、勃利、穆棱和虎(林)

饶(河)地区的东北抗日同盟军第 4 军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 4 军。军长李延禄(1936 年李奉调入关,由李延平代理,1937 年正式接任军长),参谋长胡伦,政治部主任黄玉清,辖 3 个师,7 个团,1600 余人,建制如下:

① 〔日〕岸信介主编:《啊!满洲》,第 402 页。

第 1 师 师 长 李延平(兼)

政治部主任

黄玉清(兼)

第 2 师

师 长

郑鲁岩

参 谋 长

崔石泉

政治部主任

崔荣华

第 3 师

师 长

李天柱

政治部主任

邓化南

1936 年 7 月,第 4 军又将在富锦南部山区活动的原自卫军第 2 旅余部编

为第 4 师,师长刘振国,政治部主任朴德山。11 月,上级决定在第 4 军第 2

师的基础上成立抗联第 7 军。于是第 4 军又以原第 5 团为基础,组建了新的

第 2 师,师长李天柱;以原第 3 师第 7 团为基础,成立了第 3 师,师长官显

庭。此时,全军已达 2100 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第 7 军第 7 军的前身是 1933 年 6 月成立的饶河反日游击队。1934 年 2 月,该游击队改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大队。1935 年 9 月,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4 军为第 4 团。1936 年 3 月,扩编成第 4 军第 2 师。同年

11 月,为适应虎林、饶河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中共吉东组织决定

将该师扩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 7 军,陈荣久任军长,崔石泉任参谋长,下辖

3 个师,3 个团,共 700 余人,序列如下:

第 1 师

陈荣久(兼)

第 2 师

李学福

金 铎

第 3 师

景乐亭

阎敬山

政治部主任 金铁宇

中共吉东省委成立 1936 年中共吉东特委遭敌破坏后,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先后成立了中共下江特委、道北特委和道南特委,分别领导吉东十余县党的工作。随着吉东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联各军的成立,中共吉东组织于 1937 年 3 月 10 日在依兰县四道河子(现为林口县)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上述三个特委的基础上,成立中共吉东省委,负责领导整个吉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和抗联各军。省委由宋一夫、周保中等 8 名委员组成,宋一夫为书记。会议还对今后抗日救亡运动和游击战争的策略作出了相应的决议,提出在“坚守实力不损条件下,尽可能推展进攻的活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