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寻求欧美列强的经济援助

1933 年夏,继热河省的沦陷,长城抗战也因得不到有力支持而最终失败,日军兵临平、津城下,国民党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塘沽协定》。此时, 国民党政府仍希望以《塘沽协定》为契机,在北方,不惜以牺牲东北和华北为代价,稳住日本,停止它的南侵步伐,以拖延时日;在南方,加速“剿共” 战争,以期在短期内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同时,利用全国人民要求迅速增强国力的心理,向西方求援,以借帝国主义的经济援助,加强统治实力。于是,国民党政府宣布“整个国策”是“治标莫急于剿灭赤共,治本莫急于生产建设”,将抗日完全抛置脑后,忙于寻求欧美列强的经济援助。

为了谋求美国的经济援助,1933 年 5 月 6 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

兼财政部长宋子文一行抵达华盛顿,于 8 日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会谈。随

后,宋子文与美国财政善后公司董事长琼斯签订了 5000 万美元的棉麦借款合同,并同意加入美元集团。国民党政府用这笔借款,购买美国急欲倾销的棉麦,实际上帮助了美国克服经济危机,打击了中国的农业生产,从中也部分解决了“剿共”的军费。

① 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3),台北 1981 年版,第 107~109 页。

华北事变后,英、美帝国主义对华问题态度渐趋积极,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也开始着重于努力寻求外援,加强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

1936 年 4 月 7 日,中国银行董事陈光甫一行抵达美国,与美国政府官员进行了长达 40 余天的谈判。5 月中旬,“中美白银协定”正式签订,使法币与美元联系起来,从而缓解了国民党政府和美国政府在中国市制改革方面的矛盾。白银协定签订后,美国政府决定收购中国白银,并允诺提供美元外汇来稳定中国币值。这样,国民党政府便通过向美售银,换得大量的美元外汇。同时,中美经济联系的加强,扩大了美国的对华投资。1936 年,美国在华投资从 1934 年的 2.7 亿美元上升到 3.4 亿余美元。但是,白银协定的签订,使美国通过购买白银牢牢地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获得了英国的支持后,继续谋求英国对华投资和贷款。

1937 年春,孔祥熙率代表团以出席英王加冕典礼的名义赴英,与英国方面进行磋商。7 月底至 8 月初,中英在伦敦达成了各项借款协定:广(州) 梅(县)铁路贷款协定(300 万英镑)、浦(口)襄(阳)铁路贷款协定(400 万英镑)、整理内债借款协定(2000 万英镑)。此外,还草签了梅(县)贵

(溪)、三(水)梧(州)铁路借款协定(共 800 万英镑)。

国民党政府在谋求英、美提供财政援助的同时,还大量从欧洲其他国家借款。

1934 年 8 月 23 日,德国代表与国民党政府达成一个贸易协定,即中国

以原料换取德国的工业品。1936 年 4 月 8 日,中德在柏林签署《易货协定之

补充贸易合同》,德国政府将向中国提供一笔达 1 亿金马克的商业信贷,中国以此购买德国工业品或其他产品,并向德国提供农产品和矿产原料。协定签订后,国民党政府主要队德国购买武器和军用工业物资。到 1936 年 10 月,

德国交付给国民党政府价值 1000 万马克的武器装备(包括已在运华途中、, 其中有钢盔、反坦克炮弹、探照灯、海岸炮、水雷、高射炮、榴弹炮等。这样,国民党政府在外汇拈据的情况下获得了部分急需的军事工业品。

在此期间,国民党政府还与德国工业集团达成了数笔铁路信贷。其中有1934 年 3 月与德国沃尔夫公司达成玉山一南昌铁路工程协议,德方提供价值

800 万元法市的材料贷款;1936 年 2 月,由中国银行等与沃尔夫公司签署萍

乡一南昌铁路工程协议,德方提供 1000 万元法币的材料贷款;1936 年 11 月, 铁道部为湘黔铁路工程和平汉路整理工程,与德国爱森钢铁公司等达成了价值为 4000 万元法市的材料借款。

1935 年 12 月,国民党政府任命张嘉璈为铁道部长,利用他在西方金融、经济界的影响,与欧洲各国进行铁路投资谈判。张除与德国达成协定外,还分别与荷兰、比利时、英国、捷克、法国的一些银行达成铁路借款协定,签订的铁路借款共达 31932370 英镑。①

1937 年上半年孔祥熙访欧期间,还与一些国家达成了新的借款协定。其

中有:与荷兰孟德宋公司达成中央银行信用借款 1000 万荷币;与瑞士银行分

别达成中央银行调整金融借款 1000 万瑞士法郎、财政部充实法币外汇准备借

款 5000 万瑞士法郎;与法国银行团分别达成中央银行调整金融借款 2 亿法

① 张嘉璈《中国铁道发展》,商务印书馆,1946 年版,第 63~74 页。

郎、政府购置军用飞机信贷 1.2 亿法郎;在捷克与司各达公司达成购买机器、

工业材料借款 1000 万镑。②后因全国抗战爆发,成约大部未能实现。

国民党政府在外患日甚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客观上加强了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抗衡的经济实力。宋子文在谈到英国决定对华贷款时指出:虽然这些贷款不能公开用于预算项目(指直接弥补增加军费而导致的赤字),但却有助于中国当局的“预算”局势。①大批外汇的获得,不仅增加了对急需军用物资的购买力,而且直接充实了法市的外汇保证,使统一的市制得到巩固,有利于调整战时经济。多笔铁路贷款合同的签订,加速了对国防具有重大意义的铁路建设。一批军火与国防工业设备的进口,使军队装备有了一定的改善。这些,在客观上增强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能力。

国民党政府多方争取外援的努力,虽然增加了对急需军用物资的购买力,暂时巩固了法币的地位,有利于抗战。但是主要方面是以维护其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为出发点的。英美等国向国民党政府提供的种种财政经济“援助”,是以强化其在华特殊利益,争夺有利投资场所和倾销商品为直接目的, 往往以中国方面付出重大代价为前提。随着国民党政府与英美等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中国的财政金融进一步受到外国的控制,经济主权和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国民党政府寻求外援加强了英美帝国主义的经济渗透,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更为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