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蒋介石接受六项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936 年 12 月 17 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乘张学良所派专机抵达西安。他们按照中共中央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运用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机动的斗争艺术,进行了紧张的谈判斗争。在周恩来出发前,中共中央对西安的具体情况还不十分清楚,很多问题需要等周恩来到西安进一步弄清

① 《共产国际执委会 1936 年文件集》。

情况后才能作出决断。对蒋介石的处置以及各种在保安难以估计到的复杂问题,都要由周恩来到西安后相机处理。

在周恩来到达西安前,张学良早在等着周的到来。

12 日他们虽然把蒋介石扣起来了,但对下一步该怎么办,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统一的认识,许多事情都想等周恩来到后共同商议。周恩来一到,张学良就把他安置住在自己的公馆里。周恩来当晚同张学良的谈话一直进行到深夜。张学良先叙述蒋介石在被扣后的表现,南京的动态和各方面的反映。当时,最迫切需要处理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置蒋介石。张学良说:据他个人看,争取蒋抗日,现在最有可能。只要蒋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应该放蒋。

周恩来对张的看法表示同意。他肯定张学良的爱国热忱后指出:从各方面考虑,对蒋介石的处置极需慎重。周恩来分析了对蒋介石的不同处置方法可以导致西安事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前途:如果能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会使中国免于被日寇灭亡,争取一个好的前途;如果宣布他的罪状,交付人民审判,最后把他杀掉,不仅不能停止内战,而且还会给日本帝国主义造成进一步灭亡中国的便利条件,这就使中国的前途更坏。历史的责任,要求我们争取中国走一个更好的前途。这就要力争说服蒋介石,只要他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就释放他回去。蒋介石实际统治着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迫使他走上抗日的道路,还拥护他做全国抗日的领袖,有利于发动全面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周恩来提出这样明确的意见,加强了张学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决心。①

周恩来对张学良提出决定西安事变发展前途的关键性决策后,又与杨虎城进行会谈。周恩来希望他从大局出发,逼蒋抗日。杨虎城表示:“共产党置党派历史深仇于不顾,以民族利益为重,对蒋介石以德报怨,令人钦佩。我是追随张副司令的、现在更愿意倾听和尊重中共方面的意见。既然张副司令同中共意见一致,我无不乐从。”②中共代表团还对张、杨所部将领与中下层军官做了大量工作。这样,各方面就取得了一致的意见。

12 月 20 日上午,宋子文由蒋介石的顾阿、澳大利亚人端纳陪同,乘飞机来到西安。但宋子文顾虑会被何应钦抓把柄,不敢单独同周会面,就由郭增恺去见周恩来。周恩来告诉他:这次事变,中共并未参与,对事变主张和平解决,希望宋子文认清大势,权衡利害,劝说蒋介石改变政策,为国家做贡献。并说:“只要蒋先生抗日,共产党当全力以赴,并号召全国拥护国民政府,结成抗日统一战线”。③郭增恺向宋子文转达了周恩来的意见,宋子文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十分赞赏。第 2 天,他飞回南京报告。

12 月 21 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周恩来,主张争取蒋介石、陈诚等与之开诚谈判。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又在军事上作了以红军主力协同东北军、西北军,准备迎击“讨逆军”进攻的周密部署。

当时“讨逆军”总司令为何应钦,所属东路集团军由刘峙指挥的近 10

个师组成,其中 5 个师已进到潼关、华县,从东面直迫西安;西路集团军由

顾祝同指挥的 10 个师组成,拟由大水坑、甜水堡、同心城、靖远等地向天水、

①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第 330~331 页。

② 罗瑞卿、吕正操、王炳南著:《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人民出版社,1978 年版,第 48 页。

③ 《西安事变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第 84 页。

陇西集中,尔后经宝鸡、凤翔协攻西安。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经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同张学良、杨虎城反复磋商,于 12 月 21 日共同决定:集中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主力,采取诱敌深入方针,在西安以东地区同刘峙决战;以一部兵力抗击和钳制西路顾祝同军。

1936 年 12 月 23 日,双方开始正式谈判。蒋方由宋子文出席,西安方面

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 3 人出席。谈判一开始,先由周恩来提出中共和

红军的 6 项主张:(一)停战,中央军撤至潼关外。(二)改组南京政府, 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三)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四)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红军保存独立组织领导。在召开民主国会前,苏区仍旧,名称可冠抗日或救国)。(五)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六)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以上 6 项,要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日。宋子文听后,表示个人同意, 承认转达给蒋。①

12 月 24 日,谈判继续进行,蒋方由宋子文、宋美龄两人出席,西安方

面仍由张、杨、周 3 人出席。宋美龄明确表示赞成停止内战,她说:“我等皆为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皆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擅用武力”。②她和宋子文对谈及的一些问题也都作了明确的承诺,这些承诺, 周恩来在致中共中央的电报中作了汇报:

“子、孔、宋组行政院,宋负绝对责任保证组织满人意政府,肃清亲日派。丑、撤兵及调胡宗南等中央军离西北,两宋负绝对责任。蒋鼎文已携蒋手令停战撤兵(现前线已退)。寅、蒋允许归后释放爱国领袖,我们可先发表,宋负责释放。卯、目前苏维埃、红军仍旧。两宋担保蒋确停止剿共,并可经张手接济(宋担保我与张商定多少即给多少)。三个月后抗战发动,红军再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辰、宋表示不开国民代表大会,先开国民党会,开放政权,然后再召集各党各派救国会议。蒋表示三个月后改组国民党。巳、宋答应一切政治犯分批释放,与孙夫人商办法。午、抗战发动, 共产党公开。未、外交政策:联俄,与英、美、法联络。申、蒋回后发表通电自责,辞行政院长。酉、宋表示要我们为他抗日反亲日派后盾,并派专人驻沪与他秘密接洽。”①

12 月 24 日晚,周恩来、博古在致中央书记处的电报中,说明了蒋介石的六项承诺:

“今日蒋答复张:子、下令东路军退出潼关以东,中央军决离开西北。丑、委托孔、宋为行政院正副院长,责孔宋与张商组府名单,蒋决令何应钦出洋,朱绍良及中央人员离开陕甘。寅、蒋允回京后释爱国七领袖。卯、联红容共。蒋主张为对外,现在红军、苏区仍不变,经过张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辰、蒋意开国民大会。巳、他主张联俄联英美。”②

12 月 24 日,双方最后达成了 6 项协议:(1)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 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2)释放上海爱国领袖和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

①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70~71 页。

② 《西安事变简史》,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年版,第 86 页。

① 《同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72~73 页。

② 周恩来、博古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电报,1936 年 12 月 24 日。

的自由权利;(3)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4)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5)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6)其他具体的救国办法。24 日晚,周恩来会见了蒋介石。周恩来先对蒋说:“蒋先生,我们有 10 年没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蒋点点头,叹口气,然后说:“恩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周恩来回答:“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①周恩来向蒋介石阐述了中共的政策和西安方面的意图后指出:坚持内战,自速其亡。接着,据周恩来 25 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说:蒋作了三点表示: “子、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丑、由宋、宋、张全权代表他与我(注:指周恩来)解决一切(所谈如前)。寅、他回南京后,我可直接去谈判。”②

至此,历时 14 天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共中央的正确决策及中共代表团(对外界用“红军代表团”名义)卓有成效的努力,由于全国广大人民和国内外一切主张团结抗日的人们的强烈要求,也由于红军和东北军、西北军作了对付“讨逆军”进攻的充分准备,终于获得和平解决,从而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同抗日,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另外,国民党比较痛快地接受联共抗日等 6 项主张,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张、杨两将军即因领导和解决了西安事变,“大有功于抗日事业”,而成为“千古功臣”。③

在蒋介石承诺“决不打内战了,我一定要抗日”之后,“西北大联合” 的三方同意释放蒋介石。在许多问题未妥善处理之前,张学良就急急忙忙亲自乘飞机送蒋回南京。周恩来得到消息,乘汽车赶往机场,飞机已经起飞, 周恩来以后叹息他说:“张汉卿就是看《连环套》那些旧戏看坏了,现在他不但要‘摆队送天霸’,而且还要‘负荆请罪,啊!”④张学良去南京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一,表明中华民族已能在政治生活的惊涛骇浪中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救亡图存,自己起来解决国内团结问题。美国友人斯诺认为,事件和平解决是:“中国得了利,日本失了利。”①

第二,结束了 10 年内战。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②“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建立了两党重新合作的一个必要的前提。”③所以说,没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要迅速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是难以想象的。

第三,奠定了伟大的全国抗日战争的基础。由于国共两党逐步走向团结, 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展开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①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57~160 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73 页。

③ 《周恩来同志在纪念西安事变 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西安事变资料选辑》,第 24 页。

④ 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 163 页。

① 斯诺:《西行漫记》,第 392 页。

② 《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 年版,第 986 页。

③ 同上,第 334 页。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宣布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阶段已告完成,它在国共两党关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