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月革命与共产国际的建立

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于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7 日)宣告苏维埃政权成立,对于当时还在进行的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国际关系均有着深刻的影响。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和平法令》(11 月 8 日),提出了缔结和约的不割地不赔款原则,与德国于同年 12 月签订了为期 10 天的停战协定,随

即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始了谈判,并缔结了和约。翌年 3 月,俄共

第 7 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以暂时性妥协和让步, 退出战争,使世界上第一个新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时机,以巩固十月革命的成果。

① 《冈田启介日记》,见《现代史资料》7,美铃书房,1985 年版,第 3 页。

② 《现代史资料》7,第 44 页。

列宁所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制定并推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废除秘密外交。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和剥削,废除沙皇俄国欠下总数达 160 亿金卢布的对外借款。同时也宣布废除沙皇俄国强迫周边弱小国家所订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支持各弱小民族的平等独立要求。1917 年 12 月 18 日承认芬兰独立。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也取得了独立。12 月 3 日公布《告俄罗斯和东方全体伊斯兰教劳动人民书》,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对外订立的关于强占君士坦丁堡、瓜分土耳其和波斯等方面各种秘密协定。1919 年 7 月 25 日和 1920 年 9 月 27 日,

苏维埃政府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1923 年 9 月 4 日发表声明,宣布放弃过

去沙皇政府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约定。1924 年 5 月 31 日,苏联与中国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苏联政府声明前俄帝国政府与第三者所订立之一切条约、协定等项,有妨碍中国主权及利益者,概为无效。抛弃前俄政府在中国境内根据各种公约、条约、协定等所得之一切特权及特许等。①

在 1920 年共产国际“二大”上,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就是现在全世界已经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另一部分是人数甚少的、拥有巨量财富和强大军事实力的压迫民族。”①列宁还拟定《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宣布:“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因为只有这种接近,才能保证战胜资本主义,如果没有这一胜利,便不能消灭民族压迫和不平等的现象。”② 苏维埃政权以实际行动支持了各弱小民族的斗争,例如对土耳其的凯未尔运动的支持,对伊朗人民独立运动的支持等。苏联派出了越飞、鲍罗廷等来华支持中国革命。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支持国共合作,协助创建黄埔军校, 派出了军事教官,提供武器装备,为反对旧军阀的革命战争培训了干部。

为了更好地领导各国人民和各国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与革命运动,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建立新的国际进行不懈的斗争。经过 1918 年 1 月各国社会党左派在彼得格勒的准备会议,1919 年 1 月在莫斯科召开各国共产党、共产主义小组和左派社会主义代表会议,最后于 1919 年 3 月 2 日至 6 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第三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决定组成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以列宁、季诺维也夫等组成的五人执行局。1920 年 7 月 19 日在彼得格勒召开第二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列宁作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与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大会特别关注朝鲜“三一”起义和中国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其对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1922 年 1 月召开远东劳动者大会,进一步支持和推动了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各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之下,开展无产阶级革命,使共产主义运动成为遍及全球五大洲的具有世界规模的运动,世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使西方列强感

① 工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 3 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年版,第 423~425 页。

① 《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333 页。

② 《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272 页。

到十分恐惧,他们实行武装干涉,企图扼杀这一新生的政权。1918 年 3 月, 英国协同法国组织干涉军队,在摩尔曼斯克登陆,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扶植沙皇将军,建立“北俄政府。”4 月 4 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借口三名日本商人在海参崴被杀而强行登陆。7 月,日本又同美国一道派兵支持被遣返回国途中在远东叛乱的捷克军团。到 10 月底,日本进入西伯利亚的军队达 7.2 万人,并扶植了谢苗诺夫等傀儡政府。11 月底,英法等国所支持的前黑海舰队司令高尔察克上将在鄂木斯克叛变,建立军事独裁政权。

1919 年 3 月,由列强所支持的高尔察克叛军在北海、乌克兰等地集结, 向莫斯科发起进攻,被红军所粉碎。

1919 年 9 月,邓尼金等人在英法等国支持下,向莫斯科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再度被年轻的红军所粉碎。1920 年苏俄击败以波兰军队为主的协约国的第三次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和红军所取得的胜利,完全打破了列强武装颠覆新生红色政权的阴谋。

1920 年 1 月,美国宣告从西伯利亚撤兵,日本继续赖在西伯利亚,企图长期占领该地区。日军在西伯利亚的占领遭受到俄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游击队及俄国人民的沉重打击。美国出自维持远东平衡,反对日本的过分扩张,因而迫使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表示撤军。

1922 年 10 月,除北库页岛之外,日本从西伯利亚大陆撤出。

至此,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终于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粉碎了列强的武装干涉,在国内建设上亦取得了成就。苏俄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 迫使列强走回谈判桌上来。1922 年,在热那亚和海牙先后召开欧洲国家经济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西方诸国包括苏俄共 34 个国家。会议讨论了关于沙皇政府所欠下的外债问题,苏俄要求英法等国赔偿武装干涉所造成的损失,会议未能对此达成协议。会后,苏俄同德国缔结了恢复正常关系的《拉巴洛条约》。英国于 1924 年 2 月 2 日向苏联递交照会,正式承认苏联。同年 10 月德国承认苏联。1925 年日本自北库页岛撤兵。

苏联所取得的胜利和成功,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其活动,各国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一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打破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统天下。在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外,出现了一个以社会主义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阵线,国际政治格局中又增加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帝国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发展,列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加剧和扩大,列强殖民宗主国与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相互支援,又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