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

(一)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加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战争,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得到发展, 从而使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各派政治力量更加活跃起来。

1919 年中国产业工人数量达到 200 万,交通、邮电等部门工人约 100 万, 此外还有大量的工场手工业工人,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迅速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开创出了新的局面。

1915 年 9 月 15 日,由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翌年 9 月改名《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是杰出代表。新文化运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革新政治,改良社会, 发展现代文化的要求,在 1916 年袁世凯死后和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推动之下,曾得到很大发展。新文化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伦理道德和迷信愚昧,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强调人权平等及思想自由,破除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形成了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人们寻求革命真理改变现状,并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动作了舆论和思想准备。

当巴黎和会召开之际,中国各界人士曾寄予莫大希望,认为和会可使中国“稍挽百十年国际上的失败,”①“固为我国之大幸”。②但是,巴黎和会在实际上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是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强国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中国提出的修改不平等条约,收回山东主权等正当要求被完全否定。1919 年 4 月 30 日,和会对德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条款正式议定,由日本接收山东权益。5 月 1 日,中国《大公报》首先报道:“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湾租借地之对日外交战,业已失败。”其余各报相继作了报道,全国群情激愤。5 月 4 日,北京大学、高等师范等 13 所北京高

校学生 3000 余人首先到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北洋政府立即出动军警,逮捕爱国学生 30 余人。5 日,北京全市学生实行总罢课。6 月 5 日起,上海工人阶级走上街头,商界随后也举行罢市,使运动迅速进入了全国性的工、学、商联合斗争的新阶段。江苏、四川、广东、河南等 20 余省及天津、杭州、成

都、昆明、沈阳、兰州、广州等 100 余个城市的工人、商人参加了罢工、罢

市。据不完全统计,自 1919 年至 1921 年,全国罢工达 161 次参加约 24 万余人,在当时民族工业还很弱小的情况下,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全国人民爱国运动的浩大声势,迫使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在巴黎的中国使团拒绝在“对德和约” 上签字。至此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在五四运动后期,运动的主题已不再局限于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而是在新文化运动基础上,发展成为一场新的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观点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建立学会、书社等群众组织,主编进步报刊, 介绍十月革命的情况,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过的姿态, 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成为运动的主力。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发展到以工人阶级为主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五四运动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作好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① 上海《民国日报》1919 年 1 月 5 日。

② 《时事新报》1919 年 2 月 1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