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3 军的成立与北满哈东游击区的扩展

(一)人民革命军第 3 军成立,并转战哈(尔滨)东各地

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形势的影响和推动下,珠河(今尚志)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经过贯彻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 1934 年底,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已发展到 450 余人,并与 10 多

支其他抗日武装建立了反日联合军司令部。游击区也由 1 个县(珠河)扩展

到 6 个县,并先后取得了宾县三岔河、五常县五常堡和宾县、延寿毗连的肖田地等战斗的胜利。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 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于 1935 年 1 月 28 日,在珠河铁道南三股流,扩编

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3 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下辖 1 个师,3

个团及军直属队共 500 余人。

第 3 军编成后,以团为单位分别活动于珠河东北部和中东铁路南北的方正、延寿、宾县、阿城、五常、双城一带。

1935 年 2 月,日伪军调集 1000 余人分路向珠河、宾县、延寿、方正游

击区大举进攻。第 3 军各团就地与敌周旋,先后在小亮珠河、孟家店、一面坡和延寿中和镇等地,给敌以一定程度的打击,3 月初,赵尚志率部抵达方正县大罗勒密,与在该地活动的依兰县土龙山农民抗日武装谢文东部及吉林自卫军李华堂部会合。经过协商,以第 3 军为核心;共同组成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公举赵尚志为总指挥,李华堂为副总指挥,谢文东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同时,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3 军和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的名义签发了布告,号召“一切反日队伍联合在一起,民众与武装队伍结成共同战线”,一致抗日。①联合军在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分四路围攻方正县城, 打开伪警署,火烧日住宅,在占领县城 12 小时后主动撤离。4 月,赵尚志率联合军东征牡丹江沿岸,途中曾先后攻克小罗勒密、半截街、新开道和老五团等敌军据点,5 月初,部队到达三道通地区,与李延禄率领的第 4 军西进部队会师。后因情况变化,赵尚志决定留下一部继续在依兰、方正、延寿游击区活动,自己率军部返回珠河游击根据地。

(二)第 3 军主力北上汤原,西征巴木通,开辟新的游击区

珠河地区第 3 军的成立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直接威胁着日军在北满的统治中心哈尔滨市。1935 年 7 月下旬,日军继春季“讨伐”受挫之后,又发动了夏季大“讨伐”。这次“讨伐”以双(城)、阿(城)、珠(河)、宾(县)、五(常)、延(寿)六县的日军和伪警察为主力,对第 3 军中东铁路南、北两块中心游击根据地进行重点“讨伐”。在日伪“讨伐队”的摧残下,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路南被烧的地区几乎成为空城,路北游击区被毁的也有 2/3 以上。为摆脱困难局面,中共珠河中心县委于 9 月 10 日决定留

①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布告》,1935 年 3 月。

部分兵力坚持老区斗争,主力在赵尚志率领下向松花江下游的延寿、方正、依兰、勃利、通河、汤原等地转移,开辟新的游击区域。并沟通同友军的联络。转移前,第 3 军已由 3 个团扩编为 7 个团,共 750 余人,其中贫农占 75

%,青年占 60%,党团员占 60%左右。

10 月,赵尚志率军主力在方正大罗勒密地区与第 4 军李延禄部以及谢文东部、李华堂部会师,并协同打击敌人。走后取得攻克刁翎镇、伏击敌商船、智取二道河子等战斗的胜利。11 月,赵尚志在勃利西青山里召开第 3 军干部会议,作出了把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改为东北抗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和渡松花江北上汤原,以小兴安岭为依托,扩大江北抗日游击区,以及加强同其他抗日武装的统战工作等项决定。会后,赵尚志率领第 3 军主力跨越已经

封冻的松花江,经通河、依兰于 12 月到达汤原县境,和夏云杰领导的汤原游击总队会合,共同筹建汤旺河沟里游击根据地。

1936 年 4 月初,赵尚志率第 3 军主力从汤旺河沟里出发。向松花江北岸的通河、巴彦、木兰、东兴、庆城、铁力、海伦等地西征。西征途中,首战江北敌之重要军事据点舒乐河街,歼灭日伪军 100 余人,缴枪 300 多支。当部队行至依兰县巴兰河谷时,又与一支敌军激战,缴了伪警察一个营和伪军一个连的枪,并击毙一名日本指挥官。同年夏,第 3 军西征部队顺利抵达木兰县蒙古山地区,并以蒙古山为基地,东向通河,西向巴彦一带开展游击活动。在这些地区,西征部队先后破坏了一些“集团部落”,缴了一些伪警察署(所)和反动地主武装的枪支,袭击并烧毁了伪军的一些兵营和哨所,还收编了 40 多支义勇军小部队,使巴木通一带成为新的抗日游击区。第 3 军西征的胜利惊动了日军,同年秋,日军从哈尔滨和佳木斯抽调重兵,部署于滨北铁路沿线,妄图消灭赵尚志率领的西征部队。赵尚志立即改变原定向庆城、海伦继续西进的计划,率领部队巧妙地迂回穿插,终于突破敌人封锁,顺利地回到了汤原后方游击根据地。

在赵尚志率第 3 军主力远征期间,留在珠河老游击区的第 2、第 3 团, 在日伪军反复“讨伐”、处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游击战争。

1935 年 11 月 15 日,在铁道北活动的第 2 团 50 余人,被日伪军 500 余

人包围在春秋岭。经 1 天顽强奋战,击毙敌机枪队长谷清一上尉以下 30 多人,

第 2 团仅剩 10 余人。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团长王惠同负伤后被俘。政委赵一曼(女),在指挥部队突围中身负重伤,转到另一处养伤时,遭敌逮捕, 被送到哈尔滨伪省警务厅关押、审讯。赵一曼曾留学苏联,归国后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九·一八”后,先后在沈阳、哈尔滨从事工运工作。1935 年秋被任命为珠河铁道北区区委书记兼第 3 军第 2 团政委。负伤被捕后,敌人曾以残暴和卑鄙的手段进行过多次的拷讯和软化,但赵一曼始终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敌人见从她口中得不到任何情况, 遂于 1936 年 8 月 2 日将赵一曼杀害于珠河小北门外。第 2 团在春秋岭战斗中

突围出来的人员,转移到铁道南与第 3 团汇合后,即在珠河县委和第 3 军留

守处的领导下,继续铁道南、北的斗争,配合主力部队远征。直到 1936 年夏, 全部留守人员,才在县委负责人冯仲云、张兰生等率领下,分批转移到汤原地区与第 3 军会合。

第 3 军部队在北上西征期间,由 1 个师发展到 9 个师,基本队伍 1500

人,加上收编的队伍共有 6000 余人。活动地区遍及松花江两岸 20 余县。除在汤原县汤旺河沟里建立了比较巩固的后方根据地外,还在通河县的大小古

洞河、依兰县的巴兰河谷、木兰县的蒙古山和方正县的大罗勒密山里,建立起 4 处带有根据地性质的后方密营,保证了部队的休整训练、伤病员治疗及物资的储藏和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