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界经济危机和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及其分赃不均,造成一战后的民族复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膨胀,连同 20 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特别是 20 年代未的大危机,是国际法西斯主义势力得以崛起的两个重要条件。
国际法西斯主义的主要发源地是欧洲的意大利和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势力兴起于一战期间,其头目墨索里尼自 1914 年主办《意大利人民报》以
来,大肆宣传民族沙文主义,鼓吹侵略战争,于 1919 年 3 月正式组织了“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支配下,意大利成了首先恶化一战后欧洲格局的主角。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曾作为“四强”发起人之一,坚持要求巴尔干半岛和亚得里亚海的权益,要割取阜姆港。但英法美等国不愿意意大利势力在地中海过分扩张,只将的里雅斯特等地割交意大利, 而将阜姆划给南斯拉夫。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乘机鼓动沙文主义,要求修改凡尔赛和约。墨索里尼指责政府软弱,提出:“要么修改(凡尔赛)条约,要么进行新的战争。”①法西斯文人邓南遮则组织志愿队占领了阜姆城,宣布阜姆与意大利合并。在这些民族沙文主义的狂潮中,意大利法西斯势力迅速膨胀。而国内经济危机又为法西期主义提供了温床。据统计。1921 年第一季度与 1914 年相比,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生活开销增加 560%,1919 年和 1920 年移居国外人数占当时人口总数的 2.26%,达 86.7 万余人。②在这样的条件下, 1920 年 5 月 24 日,在米兰召开了意大利法西斯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以民
族主义为宗旨,以暴力行动为方针的基本纲领。进而在 1922 年 10 月发动暴乱,组织“向罗马进军”,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府。随后,经过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1928 年颁布法律决定法西斯大委员会为国家行政机构,确立了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的完全统治。
德国的法西斯兴起于 20 年代初,由希特勒组建了“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希特勒在其《廿五点纲领》及《我的奋斗》中宣布,纳粹党的根本目标是取消凡尔赛条约,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由凡尔赛条约而重新划定德国边界,并剥夺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成了纳粹党煽动复仇主义的借口。纳粹党首先在德国南部的慕尼黑地区迅速发展,德国国防军及巴伐利亚军人在这里组织有军国主义的“自由团。”曾任德军总监督,与兴登堡总参谋长共掌军权的鲁登道夫居住在这里,是希特勒的坚强支持者,也是 1923 年纳粹党组织“啤酒馆暴动”的直接参预者和领导者。
1929 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以西方所称为的“黑暗的星期四”③,
即 10 月 24 日纽约华尔街的金融交易所倒闭为开端,迅速波及全球,给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以巨大冲击,特别是对于意、德、日法西斯主义的膨胀,起到了刺激作用。在德国,危机期间工业生产降低了 40.6%,数十万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全国工人将近半数失业,小农成批破产。希特勒以“社会主义”为旗号,向广大民众许诺提高工资、消灭失业、企业国有、严惩奸商、实行土地改革等,蒙骗了大批群众。纳粹党员从 1925 年的 2.7 万人,激
增到 1930 年的 38 万人,并成了国会中的第二大党。希特勒鼓吹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鼓吹反“凡尔赛压迫”。
1932 年希特勒在演讲中煽动说:“凡尔赛和约给德国带来了物资、政治和领土的损失,”“13 年来我们由他人摆布!”①凡尔赛和约所造成的国际格局与德国的国内危机形势相结合,最终导致希特勒的纳粹党于 1933 年夺取了政权,并凭借德国国力形成了欧洲主要的战争策源地。
国际法西斯主义自产生伊始,即鼓吹战争,提出一整套赤裸裸的对外扩
① 加莱阿佐·齐亚诺:《意大利面临战争》,米兰 1939 年版,第 16 页。
② 费德利科·卡鲍德:《当时意大利(1918—1948)》,意大利 1961 年版,第 28~ 29 页。
③ 林茂等:《日本内阁史录》3.第一法规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97 页。
①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夏出版社,第 47 页。
张理论。墨索里尼认为,“对法西斯主义来说,帝国的倾向,即各民族扩张的倾向,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而其反面,或守在家里,则是一种没落的标志。”②他还宣称:“法西斯主义不相信持久和平的可能性与有益性。⋯⋯同样,一切国际性和社会性的(和平)组织与法西斯主义的精神也是格格不入的。”③希特勒信奉“战争万能论”。他鼓吹“德国不是所有国家中唯一建立在纯粹力量的政策基础上的帝国的杰出榜样吗?帝国的胚种细胞普鲁士是由于赫赫的武功,而不是由于金融的操纵和商业的买卖而建立起来的,而帝国本身又完全是积极进取的政治领导和视死如归的军人气概的光荣结果。”他说,“俾斯麦国家的创建者不是逃避兵役的胆小鬼,而是置身前线的将士。”
④他认为,经济也只能依靠战争来推动:“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是靠和平的经济
手段建立的”,“没有剑,就不可能有经济政策,没有权力,就不可能有工业化。”①
国际法西斯势力的兴起,极大地冲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局势。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等国,由于法西斯势力的促动,国家内外政策发生巨大变化,造成列强之间矛盾冲突加剧,动摇了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的短暂平衡。意大利法西斯率先发难,于 1922 年 3 月 3 日突破列强对
其向巴尔干扩张的限制,以武力夺取了南斯拉夫的阜姆城。接着,1923 年 8
月 31 日武装占领了希腊的科孚岛,当希腊向国联提出控诉后,墨索里尼拒绝国联干预。科孚岛是亚德里亚海的锁钥,意大利占领科孚岛,显然极大地危及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摆出战争架式,向意大利提出最后通牒,才迫使意大利同南斯拉夫一道回到谈判桌上来。1924 年意大利控制了利比亚。1926 年11 月胁迫阿尔巴尼亚订立“地拉那条约”,使阿尔巴尼亚成了意的保护国。
1931 年意大利征服了利比亚。
在 20 年代的德国,纳粹党虽未最后执政,但也同东方的日本法西斯一样,在多方面影响着德国的内外政策。
20 年代后半期德国外交家施特雷泽曼(1878—1929 年)在去世前曾对英国记者谈到:由于纳粹党及右翼团体钢盔团等组织,“我们本来能争取德国青年支持和平和新欧洲,但我们都没有做到——这就是我们的悲剧和你们的过错。”②1930 年,纳粹党在 608 席的国会中已占有 107 个席位,成为一股不容轻视的势力。
国际法西斯在 20 年代的战争叫嚣,对于英美等国的和平主义也是一个沉重打击。美国总统威尔逊拟定的十四点计划所宣扬的各国平等,限制军备, 防止战争,曾在和会上产生一定影响,并促成一战后裁军及和平主义的潮流。英国战时内阁还决定,英国的军事部门编制预算所依据的假定应该是:“不列颠帝国在今后的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要派出远征军。”①但到1932 年 3 月 23 日,英国麦克唐纳政府决定,十年无大战“这个假定业已取
② 《世界史研究动态》1980 年第 10 期,第 26 页~29 页。
③ 同上。
④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 年版中译 本,第 140 页。
① (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 年版中译 本,第 123~124 页。
②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香港中文版,第 261 页。
①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卷 1 第 1 分册,中译本第 73 页。
消了。”②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法西斯主义在东西两半球磨刀霍霍,这不啻于对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威胁,同时也是对英美等国的民主派一记耳光。国际法西斯的战争叫嚣,严重毒化了一战后的和平空气。
欧洲法西斯主义运动对于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起到了巨大的支援作用。意大利和德国法西斯在西方泛滥,分散了列强对于日本在东方扩张的注意力。同时,日本还从意大利和德国方面取得了借鉴。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日本同德意等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持、相互推动,加速了法西斯战争准备的进程。③
②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卷 1 第 1 分册,中译本第 74 页。
③ 《美国与 1933—1938 年的远东危机》哈佛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