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英、法等国的两面政策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是对英美在亚洲势力范围的严重挑战,是对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的猛烈冲击。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严重经济危机的困境之中,日本的侵略范围暂时还局限于东北三省,又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所以英美对其抱有幻想。他们曾经希望日本帝国主义,假道中国东北,北上进攻苏联,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九·一八”事变前一天,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商谈并达成一项秘密谅解:美国允许“不与闻满洲事变”,而日本的军事占领应限于锦州以北。9 月 20 日,美国国务院远东局局长霍恩贝克奉国务卿史汀生之命,召见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对“事变”发生表示“惊讶”。9 月 21 日,国民党政府请求美国政府向日本指出:“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动是

违反 1928 年 8 月 27 日的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可是,美国国务院认为没有必要公布中国的照会,而且也没有给予任何答复。同日,国联秘书长德鲁蒙德曾征询美国政府,它是否打算控告日本违反凯洛格公约。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立刻回答说,美国并不认为对东北事件进行这种干涉是合适的。①9 月 24 日,美国政府以内容相同的照会,分别致中、日两国政府,对“事变”

① 〔苏〕安·安·葛罗米柯等:《苏联对外政策史》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中译本,第 318

页。

① 〔苏〕耶·马·茹科夫:《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年版,第 415 页。

表示“遗憾”、“忧虑”,希望中、日两国政府“各自调处其武装军队”, 按照国际公法与国际协定,“达到解决歧见之举动”。②

10 月 8 日,日本空袭锦州。美国担心日本向关内扩张,于 10 月 9 日召开了专门内阁会议。国务卿史汀生在会上指出,日本的行动表明,它已把各项国际条约“视如一堆废纸”。史汀生提出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可能导致美日战争,只能施加外交压力,即所谓进行“道义制裁”。①

10 月下旬,美国总统胡佛竟发表谈话赞同日本侵略中国,他说:“假使日本人公开地对我们说:我们不能再遵守华盛顿协议,因为⋯⋯我们在北方已和布尔什维克的俄国为邻,如果在侧面再有一个布尔什维克化了的中国, 我们的存在就要受到威胁,所以,让我们有恢复中国的秩序的机会吧!⋯⋯ 我们是不能提出异议的。”②这样,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更加有恃无恐了。11 月初,日军向黑龙江推进,西方国家如释重负,以为它要进攻苏联了。于是, 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于 11 月 5 日向日本驻美大使宣称,美国对东三省事件之态度并未变更。11 月 16 日,美国列席国联理事会的特别代表道威斯在巴黎发表谈话说:“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避免的。”③但是,当日军攻占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以后,日本即照会苏联, 表示对苏并无意采取敌对行动。而且,于 11 月 26 日,由日本驻国联代表芳泽谦吉通知美国,日本准备回师进攻锦州。美国便通过驻日大使向币原外相面交一份备忘录,表示“对此殊为关切”;同时,策动国民党政府向国联提出划锦州为“中立区”。但日本为了独吞中国东北,进而打开侵占华北的门户,于 1932 年 1 月 3 日占领了锦州。对此,美国政府于 1 月 7 日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照会,宣称:

“⋯⋯鉴于目前的局势及在此局势下美国本身的权利与责任,美国政府认为它有义务照会日本帝国政府及中华民国政府,美国政府不能认许任何事实上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承认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间所缔订的有损于美国或其在华国民的条约权利——包括关于中华民国的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关于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在内——的任何条约或协定;也不拟承认用违反 1928 年 8 月 27 日中日美均为缔约国的巴黎公约之条款与义务的方法而获致的任何局势、条约或协定。”①

这就是美国的所谓“不承认主义”。1 月 8 日,美国国务院又发表补充宣言,表示: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合法条约之权利,也不拟过问任何解决事件之方法,但此项方法不得破坏美国在中国的权利。美国政策的基本点是,既利用日本的北进行动,又限制日本的向南扩张,一切均不得妨害美国在华的权益。这清楚他说明,美国在“不承认主义”中维护的,并不是中国的主权,而是美国在华特权和利益。对日本帝国主义来说,这个所谓“不承认主义”只不过是一纸空文,不起任何作用。

实际上,美国政府不但在外交上支持和纵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还在武器装备方面向日本提供援助。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到 1932 年底,美国供

② 《国闻周报》第 8 卷第 39 期,1931 年 10 月 5 日。

① 〔日〕秦郁彦:《太平洋国际关系史》,福村出版股份公司。1972 年版,第 201 页。

②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 1 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第 213 页。

③ 《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96 页。

①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 1 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年版,第 476 页。

应日本军火价值达 1.81 亿美元。

美国报刊舆论与政府观点不尽相同,有少数资产阶级报刊,曾发表过支持日本侵华的评论。如 1931 年 9 月 25 日的《纽约日日新闻》说:“日本自俄国继承满洲,努力开发,至于今日,其功绩之伟大为世人所公认。”② 11 月 14 日的《纽约论坛报》写道:“日人军事行动为对于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

政策所不能免之反响”。③但是,多数舆论是同情中国、指责日本的。9 月 21 日的《纽约世界电闻》指出:“日本乘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俱感困难,手足无措之时,占领满洲,不但蹂躏开洛(即凯洛格)非战公约,连把保障中国安全的华盛顿九国公约,亦视同废纸”。④《纽约晚报》在 9 月 22 日的评论中说:“日本人依然不脱中世纪之东洋人。⋯⋯由中国夺取沈阳。他们的凶残,没有国际信义,全然不脱支配旧日本的野蛮酋长的特性。”①

美国的人民群众曾多次举行反日示威游行,对被侵略的中国表示同情。英国对日本侵华的态度比美国更为消极。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

家,既不愿日本扩张其在华势力,损害和威胁英国的既得利益;又企图利用日本势力,对付苏联和中国革命。英国的在华势力主要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只要日本的侵略局限在中国东北,英国就不会反对。张伯伦公然宣称: “在满洲事变发生之初,日本曾容忍了中国方面无数挑衅的举动,因此,局势是非难分,我的同情完全在日本方面”。②英国《泰晤士报》在 1931 年 11

月 2 日发表评论说:“日本在南满之建设工作,吾人固予以同情与钦羡。日本在满洲所有之重要利益,吾人固承认之。华人妨碍日人合法事业之行为,⋯⋯以及其他挑衅事件,如日人所陈诉者,⋯⋯日本在中日交涉中似可立于不败之地矣。”③这显然是明目张胆地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辩解。

当日本侵占锦州,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照会发表后,英国外交部次官艾登仍明确地表示:“中日关于东三省之纠纷已达 30 年,英政府对此问题,屡加研究,愈不愿冒昧行事。”英国一个内阁成员甚至宣称: “英人最好保持一公平坦白之态度,无论对华对日,均不表示同情。”④1932 年 1 月 11 日,《泰晤士报》在社论中评述英国政府关于对中国东北问题的公

告时声称,维护“中国的完整”不是英国的事情。“这种完整在 1912 年时没有存在过,今天也不存在”。该报还自欺欺人他说:“日本人并无意在满洲建立脱离中国而独立的行政机构”。①

法国政府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与英国大体相同。法国的一些官员和资产阶级报纸,赤裸裸他说,他们认为日本是亚洲的“好警察”。② 英法两国对日绥靖主要是通过国际联盟的活动进行的。法国外长白里安,当时作为国际联盟处理“九·一八”事变问题的会议主席,对国联的活动有决

② 《东方杂志》第 29 卷第 1 号,第 18 页。

③ 《东方杂志》第 29 卷第 1 号,第 18 页。

④ 《东方杂志》第 29 卷第 1 号,第 17、18 页。

① 《东方杂志》第 29 卷第 1 号,第 17、18 页。

② 《现代国际关系史》,知识出版社,1986 年版,第 195 页。

③ 《东方杂志》第 29 卷第 1 号,第 19 页。

④ 《国闻周报》第 9 卷第 37 朗,1932 年 9 月 19 日。

① 〔苏〕耶·马·茹科夫编:《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年,第 126 页。

② 《1931—1939 年国际关系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 年,第 10 页。

定性的影响。英法两国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尽管也表示不满,但是,英国还是照常给日本运送大批武器弹药,法国的军事工业康采恩“施耐德一克列索”、“戈特契基斯”、“洛林”和“狄特里赫”等,和日本签定了大批武器和装备的供货合同。法国还向日本提供了 8 亿法郎的贷款。③

美、英、法等国政府的对日绥靖态度,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愈加嚣张。日军在占领锦州从而控制了整个东北以后,立刻把侵略矛头伸向了华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