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行察东战役

同盟军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即针对察东四县失陷,日伪军可能进攻张家口的形势,组织了收复察东的战役。为打好这一仗,冯玉祥调集方振武的救国军、吉鸿昌的第 2 军、邓文的第 5 路军、张凌云的第 6 军、李忠义的第 16 军等部组成北路军,以方振武为前敌总可令,吉鸿昌为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作战。北路军分成左右两路,分别由吉鸿昌和方振武兼总指挥,于 1933

年 6 月 21 日开赴张北附近待命。共产党员掌握的第 2、第 5 师均为这次北征的主力。原在张北的察哈尔自卫军张砺生部及其他地方武装亦配合行动。

6 月 22 日,张砺生部首战康保,经 3 小时战斗,守敌崔兴武部向东逃窜, 同盟军收复康保。23 日,同盟军兵分两路:左路军吉鸿昌、邓文、张凌云、张砺生部进击宝昌;右路军李忠义部直趋沽源。

沽源伪军刘桂堂部于 26 日通电反正,使伪军张海鹏之一部陷于孤立,同盟军击退该部,收复沽源。7 月 1 日,左路军在宝昌外围痛击伪军张海鹏、崔兴武等部。伪军遭打击后东逃多伦,宝昌又告收复。同盟军完全收复察东三县后,又乘胜发起多伦战斗。

多伦为察东重镇。它既是冀、热、察、蒙之间的交通枢纽,又是塞外商业中心和军事要地,日本把它视为攻掠察绥两省的战略据点。多伦城由日军骑兵第 4 旅和伪军一部固守,城外筑有八挂炮台 32 座,及内外交通壕和电网

② 河北省政协文史会:《冯玉祥与抗日同盟军》,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 196~203 页。

① 《国闻周报》第 10 卷第 24 期。

② 《时事新报》1933 年 6 月 21 日。

等工事。根据敌情、地形,7 月 4 日,吉鸿昌在大榆树沟主持军事会议,决定集中 4 个师,采取先发制人的方针,一举攻克多伦。其部署:以张凌云部为左路,以李忠义部为中路,以刘桂堂部为右路,以吉鸿昌、邓文部为总预备队。会后,各路部队向多伦外围地域集结。7 日 23 时,同盟军分路向多伦发动进攻。日伪军凭借工事与火力,拚命顽抗,攻城部队奋勇冲击。经过两天三夜激战,至 10 日晚,吉鸿昌见久攻不下,乃亲率敢死队,赤膊匍匐前进,

连续三次指挥登城,均未奏效,伤亡 200 余人。

11 日拂晓,同盟军又数度攻城,突遭日机轰炸,伤亡甚重,乃暂退原阵

地待机。为扰乱敌人后方,吉鸿昌暗派副官率士兵 40 余人,化装成伪军潜入城内。12 日晨 1 时,吉鸿昌利用夜暗再次组织猛攻。当攻城部队接近城垣时, 潜入城内的部队立即鸣枪响应。敌闻变大乱,同盟军乘势从北、西、南三门攻入城内。经 3 小时巷战,日伪军残部从东门逃窜。至此,失守 72 天的多伦遂告收复,察东四县全归同盟军之手,成为“九·一八”以来中国军队首次从日伪军手中收复失地之举。在察东战役中同盟军共歼灭日伪军 1 000 余名,

自己伤亡 1600 余人。

抗日同盟军北征的胜利,给全国民众带来希望。各地抗日组织、爱国团体和爱国人士(将领),或函电交驰,纷纷祝捷;或捐钱捐物,支援前线; 或强烈要求蒋介石授冯以重任,供给粮弹,收复东北四省。7 月 14 日上海各团体救国联合会致电冯玉祥和吉鸿昌,称赞说:“政府之所不敢为者,而公等为之。政府之所不能克者,而公等克之。尽筹硕划,岂惟大快人心,直使今后之欲为石敬塘、秦桧者,将有所畏慑,而不敢逞行其私。”①7 月 16、17 日,李烈钩、程潜、蒋光鼐、蔡廷锴、李宗仁、李济深、陈铭枢等先后电贺冯玉祥克服多伦。电文说:“捷音传来,逻迩欣慰。激已死之人心,伸大义于天下。”表示“从种种方面设法策应”。②7 月 26 日,天津《益世报》在

《再论察局》一文中指出:从“九·一八”起,“我们只有失陷领土的故事, 并没有什么人做过收复失地的工作”;现在“有之,吉鸿昌收复多伦为第一次。”切望“当局勿功秦桧而罪武穆”。在捐款方面,各省当局和各民众团体共捐近 40 万元。海外 13 华侨团体亦发出通电,吁请旅居国外的爱国侨胞给同盟军以军晌支援。为把抗日爱国斗争从察哈尔扩展到热河和东三省,冯玉祥决心“自率十万饥疲之士,进而为规复(东北)四省之谋,一息尚存, 此志不懈。”③7 月 27 日,在张家口正式成立了以冯玉祥为委员长的“收复东北四省计划委员会”,委员由同盟军高级将领担任,并发出成立通电。电文称:“慨日东北覆亡,普天同愤”,“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职责所在,全力赴之。”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