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科学技术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邓小平也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他在 1978 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这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二战以后各国的发展现实也雄辩地说明,科学技术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实力则是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这里从以下几个侧面进一步说明,科学技术对一国的综合国力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1. **科技突破:**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每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从 1700 年至 1980 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革新(或革命),而这些大的产业革新或革命都是由新的生产工具、新的能源、新的材料的发明或发现所引起的。科学家们认为,在 1700

—1980 年的 280 年中,有 50 项最重大的发明大大地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有蒸汽机、制钢制铁法、发电、无线电、汽车、人造卫星、飞机、计算机等。蒸汽机的出现引起了工业革命,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电力的运用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计算机及航空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人类迅速进入了信息时代等等。因此可以

说,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1. **科技实力:**科技实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17 世纪末,英国开始成为欧洲科学技术的中心,此后英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长,其贸易额曾是世界其他国家贸易额的总和。建立了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19 世纪初叶到 19 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中心地位逐渐由英国移向德国。德国通过大力运用科学技术,只用 40 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英

国一个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成为世界强国。从 19 世纪末叶到本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中心又从欧洲逐步转移到美国,它由电力科学技术及其他工业起家,成为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今天,日本在许多高技术领域赶上并超过了美国,也迅速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可见科学技术的实力与一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及地位和作用密切关系,失去了科技优势,必然将失去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1. **科技成果转化:**二战以后,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迅速缩短,其对各国国力发展的影响也更深远。据科学家的调查分析,18 世纪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是 100 年,19 世纪为 50 年,二战前为十几年。二战以后,

转化过程加速了,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只需 3 年左右时间即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已更为直接更为迅速。据统计,目前,科学技术在促进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 60%~80%,而一些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就像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宋健在 1991 年 8 月为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技术战略》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所说: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这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争’中,谁能抢占到科技‘制高点’和‘前沿阵地’,谁就能在政治上更加独立,在经济上更加繁荣,在军事上更加强盛,在战略上更加主动,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 **科技与武器装备:**在军事领域,高技术武器装备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对各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不仅使战后传统的武器装备得以改进,而且还促使一系列新型武器系统的出现。核武器、精确制导武器、C3I 系统、二元化学武器、定向能武器、激光武器等等。这些武器有的被作为战略威慑力量,有的已在近些年来的高技术战争中投入应用,有的还处于研制阶段,但已取得重大进展,估计不久即可进入实用阶段。这些经过改进或新研制的武器装备,无论在毁伤力、远程打击力以及精确度上均有很大的提高,因而也大大提高了由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部队的战斗力。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之所以能以很小的代价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先进的武器装备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现代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现为高技术的较量。谁拥有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谁就能占有一定的优势。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发展,还引起了作战方式作战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同时也使军队内部组织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因而对各国的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看不见或不能适应这种变革和变化,同样会导致战争的失败。总之,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军事力量的强弱。

  2. **科技与综合国力:**科学技术已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自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战线硕果累累,对提高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都作出

巨大贡献。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的实际利用率已从改革前的不足 30% 提高到目前的 70%以上。每年的新成果为国家增收节支近 300 亿元。“六五” 和“七五”计划获得国家奖励的科技成果累计取得经济效益为 2800 亿元, 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值中的比重,已由“六五”期间的 10% 左右提高到30%以上。1995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加速科学技木进步的决定,并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一战略的内涵即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而在最近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这可以说是科技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因此,科学技术也已经成为我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可见,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兴衰强弱。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各自的科技战略,以争夺高新科技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发展教育和科技,希望以此为助推器,增强自身实力。可以预见,科学技术将成为当今及未来国际社会竞争的及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和前沿。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距离,更应抓住机遇迎头赶上,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