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各国策略的比较

德、意、日和美、英、苏、法、中共八个国家,其分属于法西斯轴心国和反法西斯的同盟国。在轴心国的地理分布来说,德、意位于欧洲中部,介于英、法与苏联之间,而日本在远东的边缘,西边是苏联与中国,东面的海上是美国;美国与欧、亚两洲之间则隔着大西洋和太平洋。因此,从地理空间来说,苏联与中国是处于德、意与日本法西斯之间。不过,中国西部疆界远离欧洲,并未受德、意包围。而苏联由于地跨欧、亚两洲,被包围的形势十分明显。从更大范围说,由于德、意的西边是英、法,而大陆的西边是大西洋与美国,南是地中海,德、意则是处于苏联与英、法、美的包围之中, 尽管德国打败了法国,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其被包围的形势。日本西受苏联与中国在陆上的牵制,在海上受到美、英的包围。所以说这又是同盟对轴心国的包围。相比来说,英、法、美没有被包围的危险。但各国情况又有不同。法国是欧陆国家,在陆军失败以后即无回旋余地。英国虽是岛国,面积不大, 但有海峡相隔,海军强大足以阻挡德军渡海,又有大片海外自治领相帮,足以长时维持而不败。而美国则国土大,有大洋保护可以免受攻击,而且经济基础好,足以迅速装备自己,又能支援盟国,只是两个战场作战,力量受到牵制。

从被包围来说,形势严峻的是德国与苏联,其次是日本。德国位于两个陆上强国法、苏之间,国家空间小,集中兵力于一边较为容易。所以,德国为避免遭受一战那种东、西两面夹击,采取策略是在一个时段内,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在集中一个方向作战取得胜利后,再调转方向,向另一个方向进攻。由于这种战略运用得当,才使其取得早期的胜利。其后期的失败,正是未处理好东、西关系,未能避免两面作战而失败。德国在一战时,是败于西部战线,而二战则败于东部战线的苏联之手。在进攻苏联前其未能在策略上解决好英国问题,固然有其策略上的原因,但是地缘条件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英国有强大海军,德国没有,所以英国有继续对抗的可能,而且又有美国存在,更难以使英国屈服或妥协。德国是陆上强国其被击败也需陆上的强国,这就落在苏联肩上。在德、苏开战后,苏联抗击的德军始终在 70%左右。

苏联地跨欧亚,东西距离长,西边有德国,东面有日本。苏联的经济、人口、政治中心都在西边,故西边战争的成败对苏联来说是关键。但是,东边如果同时出现战争一方面要分散苏联兵力,影响西边战斗力;如果侵略势力进入中西伯利亚,就会危及苏联后方。特别是东、西两边同时向苏联发动进攻的话,就会造成相当危急情况。苏联考虑西边战争难以避免情况下,要使东边的日本不敢轻易下手。所以,苏联在 1938、1939 年日本两次挑起边境事件时,狠狠予以还击,让日本吃到苦头。不在日本感到对自己确有胜利把握时,不敢轻易进攻苏联。因此,当德国进攻苏联时,日本认为,只有当苏联失败成为定局时才出兵,故未能配合德军进攻苏联,反而利用苏联受牵制时机去实现南进。正是苏联当时对战争作了准备,加上国土辽阔,回旋余地大,使德军未敢首先向苏联开刀,又使日军未能与德军一起实行夹击,因而使苏联与德暂时妥协,与日本保持中立得以成功。

日本是个岛国,虽有强大的军力,但国土小,人力物力都很有限。其西边陆上有中国与苏联,当时中国是个弱国,而苏联强大,所以日本首先侵略中国。企图能迅速取胜,以中国的人力物力作为其下一步侵略战争的基地。但是,中国的坚决抗战及采取全民战争,却使日本深陷泥沼而不能自拔。加上远东苏军牵制的日本关东军,使日本剩下可调动与利用的陆军不多,但是, 日本还有全部的海军与大部分空军可以利用。在东边与南边的海域,日本受到美国与英国压力。当英国由于欧洲战争,留在东方的力量已微不足道时, 对手只剩下美国。日本虽然受到中、苏与美国海陆方面的包围,但中国力量弱只能拖住日本,而无法给日本以致命打击。苏联又因德、苏战争与日本保持中立,所以日本回旋余地优于德国和苏联。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日本与美国矛盾日趋尖锐,日本也深感物资不足,于是采取南进政策。企图利用美国对战争的准备不足,日本还有相当强的海、空军实力,对美国进行突然进攻,以便击败美国。

在德、日更外面的美、英,特别是美国一方面利用苏联抗击着德军,中国拖住日军,一方面在外围对德、日进行包围,依靠其在外围比较自由,既不受物质等条件限制,又可充分利用强大的、不受空袭干扰的工业生产大量军用物资和武器,组织强大的陆、海、空军,逐步缩小包围圈。加强对德、日的打击。最后,不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是在两面作战不利情况下遭到失败,而苏联虽在包围之中,但并未受到两面来的进攻,反而成为击败德军的主力。中国虽然弱,但利用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回旋余地大,兵源充分, 顶住了日本的进攻,坚持了比其他国家时间更长的战争,发挥了异乎寻常的作用。这些都与所处的地缘政治条件有关。二战结束了,德、意、日失败了, 英、法衰落了,中国在发展,在击败德、日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苏、美强大了起来。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大了。美国已彻底摆脱孤立主义,组织与领导西方世界。这种地缘政治现象也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