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国的地缘政治学

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这对德国的扩张主义是一次教训与打击。自从德国于 1871 年统一以来,德国就迅速崛起于欧洲,成为欧洲大陆 20 世纪初经

济和军事最强大的一员。从俾斯麦于 1862 年担任首相以后,历次对外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激起的战争狂热和国家统一及经济发展所激起的与英国争霸世界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野心驱使其发动一战。但是,战争的失败不仅使其海外的殖民地丧失殆尽,而其本土亦有所损失。因此,部分德国日耳曼人则成为异国他乡的少数民族。战争赔款的沉重负担,加上 30 年代的国际性大萧条,德国受到打击最大,生产衰退、工人失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种种困难面前、凡尔赛和约带给德国的屈辱地位,则反而激起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加上原来的普鲁士的黩武精神,则为法西斯势力所利用。后来,希特勒上了台,就把德国引向战争复仇主义的道路。在德国实行侵略扩张主义政策中,地缘政治学则为其重要理论武器之一,形成了当时的德国地缘政治学。

  1. **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德国地缘学的中心人物是卡尔·豪斯浩弗。 他在帝国的军队中晋升到少将,并担任过德国驻日使馆武官。一战后,他在慕尼黑大学讲授过地缘政治学与军事地理学。他越来越被地理和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所吸引,并推崇基伦的“国家有机体”学说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 学说,信奉国家的区位和领土特性是决定其命运的主要条件。他于 1924 年创办《地缘政治杂志》,并首任主编。随后又创办《时务评论》英文版传播德国地缘政治思想。在其周围也就集中了一大批德国地缘政治学的鼓吹者。

在慕尼黑发展起来的德国地缘政治学是通过运用地理空间和地域透视, 把历史、经济、政治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产物。地缘政治学变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其目的是通过对一个国家的形态学观察和它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来认识一个国家的动态运转情况。

在对国家看法上,他们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把国家看作是那种具有被基伦大致刻画出了特性的有机体。在国家的生存中,生存空间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国家有机体的生长和发展有赖于对生存空间的获取,大的生存空间又给予国家以更大的动力,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征服空间的最有效的方法。国家组织必须经常通过显示它对占有空间的利用,来证明获取更多生存空间是合理的。除上述论点外,豪斯浩弗还把一个国家空间结构的关键特征,例

如,首都、国家的吸引中心、权力范围、文化动力及边远地区的成长等,称为“地缘政治的气压计”。关于德国的扩张,德国地缘政治家们的信念是: 任何国家之所以能成为强国是依靠了地理条件。一个有生机的国家的人民, 在某种意义上是“上帝选择了”他们去执行征服的使命。他们认为,凡尔赛和约分割出去的德国的国土必须归还德国,而且经过长期发展,全部日耳曼人必须结成一个单一的国家。根据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空间分布,德国生存空间扩张方向被认为是东方。

凡尔赛和约在德国的东部所竖起的是一道由许多人为的小国组成的,它们被认为是阻止德国东扩的一条可恶的魔带,是必须铲掉的屏障。

关于德国的战略地位与对外扩张战略,德国地缘政治学家们则充分利用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中,东欧与心脏地带的重要战略作用,以及陆权与海权的对立来作为其理论依据。德国地缘政治学家鼓吹其欧洲战略是在海上列强与陆上列强共同支配世界的背景下所采取的战略德国在一战中的失败正是这两大势力结成暂时联盟的结果所造成的。

对其东方,占有心脏地带的俄国现已转变成苏联,现已成为“事实上的占据者”。根据拿破仑进攻俄国的失败的事实,证实用武力对待“心脏地带” 是危险的,豪斯浩弗等人认为,苏联在地理上曾被肢解,它也受到西方的反对,是一个被遗弃的国家,因而它有可能与德国组成一个“被排挤的大陆联盟来反对国联的海权统治的世界强权”。所以,对苏联不是树敌而是结盟, “控制心脏地带不是靠征服,而是靠外交和秘密手段来完成。”

对其西边的海权国家英国,德国地缘政治家早在本世纪 20 年代就已指出,“大英帝国是首先要对付的天敌”。在考察了英帝国权力的基础之后, 人们越发断定,英国在 20 世纪 30 年代已经走过了它的历史顶峰。这个帝国的广阔的面积,地理上的支离分散和不纯使其愈加笨拙,难以控制。豪斯浩弗认为,英国“它的空间控制并非无敌⋯⋯它已变为我们当代的一个最成问题的政治结构”。这使他预见到,英国会由于“在地缘政治上饱和”的结果而被瓦解。

在空中力量发展的时代,已不利于海洋国家。英国已处于易受到大陆空袭的地位。因此,豪斯浩弗认为,海权优势现在已告结束,未来应由陆权势力支配。所以,德国将会同它发生较大范围的对峙。在这种对抗发生之前, 首先需要处理与法国的“大陆问题”。

为了对抗盎格鲁-撒克逊人霸权挑战,豪斯浩弗认为,日本必定是朋友而不会是敌人,日本、俄国和中欧帝国联合起来的力量将坚不可摧,它们是“唯一能够抵抗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监护,以及保卫自己势力的集团。”关于与英国争夺海权问题,豪斯浩弗引用拉采尔的话说:“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跨过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在陆权与海权关系上,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认为,陆权建立必须先于海权,而且在寻求建立海权势力之前,需要巩固陆权势力。

在中欧的南部,地中海被意大利认为是“我国的海域”,是墨索里尼要以意大利为中心创建新罗马帝国的命定空间。对地中海在德国的战略上的意义,德国地缘政治学者是清楚的,豪斯浩弗就认为几个世纪以来,多少征服者都没能控制着欧洲,这首先要归咎于未能控制地中海。其对意大利能否实现其抱负的信心不足在于认为意大利的经济基础过于软弱。

  1. **关于全球泛区的观点:**在德国地缘政治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了

关于全球泛区(pan-region)的观点,它反映了德国地缘政治学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及德国地缘政治学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设想,它也成为德国地缘政治战略的目标。

泛区思想的来源,一是基伦的“经济独立自足”的思想。在现实中,大英帝国在其为首的自由贸易体系崩溃以后,世界逐渐转向关税壁垒的经济集团体系。英国的殖民体系就通过帝国特惠政策来加强其控制及维持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德国在一战后失去了其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关于殖民地的重新划分和德国的生存空间扩展引起其对更大范围的思考,对全球经济区与地缘政治的泛区的联系。

另一来源是思想意识的思考。豪斯浩弗说:“没有思想意识的内容,帝国主义很快就会一个个地死去。”他把泛区定义为:“在空间上寻求显示其自身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列出的主要泛区思想有泛美、泛亚、泛俄罗斯、泛太平洋、泛伊斯兰以及泛欧思想。这些泛区思想的地域范围最初是模糊不清的。通过区域核心使泛区向外扩展,使其空间具体化。最后, 大生存空间形态的轮廓清晰了,这时可以预期会产生一种新的世界秩序。

在 1941 年德国进攻苏联以前,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所划分出的世界泛区有四个。(1)泛美区:南、北美洲联合,以美国为主导;(2)泛亚区:从东北亚、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实现联合,以日本为主导;(3)泛欧区:使欧洲与非洲统一,以德国为主导;(4)泛俄区:以苏联的领土加西南亚及印度,以苏联为主导。豪斯浩弗的这种生存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以大国列强为中心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设想。这种泛区划分对于战前德、意、日轴心国的世界战略确有一定影响。德国在 1941 年前的向东进占东欧,向西击败法国,向南进入北非,其行为与泛区构想是一致的。二战中,日本在东亚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亦是这种泛区思想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该泛区图上,盎格鲁-撒克逊的海权国家中的大英帝国已不存在,分别为欧、亚、俄三泛区所瓜分。而美国则以单独泛区存在。这反映德国地缘政治学家承认,美国及门罗主义存在,试图使美国与英国分离,及不要插手欧洲事务的一种战略。二是,在德国进攻苏联后,德国地缘政治学家的泛区图发生了变化,泛俄区已不存在,其原来范围中的南亚与勒拿河以东地区并入泛亚区,其余地区全部属于以德国为主导的泛欧区。这样,泛欧区就成为三个泛区中面积最大,而且横跨欧、亚、非三洲, 它包括了麦金德所说的东欧、心脏地带全部与世界岛的绝大部分地区。它

图 8-2 德国地缘政治学泛区

反映了德、苏两国在心脏地带上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该泛区的划分,不仅每个泛区都包括不同的自然地带,而且各有其核心与边缘。随着德、意、日轴心的失败,其设想主导的泛区亦随之消失。

  1. **德国地缘政治学与纳粹的侵略决策:**由于德国地缘政治学与德国纳 粹有着相当深的联系,随着德国纳粹的侵略行为及其失败,希特勒及其党徒遭到世人唾弃,不仅德国地缘政治学,而且政治地理学亦受牵连,一时成为非议的对象,甚至处于衰落之境。近些年来,通过研究与重新评价得到公正的对待。

德国地缘政治学关于德国在一战后的环境下,所形成的那种充满扩张主义的地缘政治思潮出现在先,而德国希特勒纳粹党的得势上台在后。纳粹党

在德国的兴起及掌权,毫无疑问是利用这种扩张主义的地缘政治理论作为自己的重要思想武器与策略依据。在其上台与掌握政权之后,当然会支持这种扩张主义的地缘政治思想,从此以后的德国地缘政治学亦失去其客观性,多与第三帝国的政策相联系。

关于德国的地缘政治学者,特别是卡尔·豪斯浩弗与纳粹领导的关系, 经研究比过去传闻小得多。由于后来成为希特勒副手的鲁道夫·赫斯曾是卡尔·豪斯浩弗之子阿·豪斯浩弗的同学及选修过其地缘政治学而有较多交往, 并经常讨论有关地缘政治方面问题。通过赫斯、豪斯浩弗曾与第三帝国的其他头目有过接触,但与希特勒接触极少。到 1941 年赫斯只身驾机去英以后, 豪斯浩弗亦中断了与纳粹上层的联系。

豪斯浩弗之子阿·豪斯浩弗曾作过赫斯的对外政策顾问,及里宾特洛甫办事处助理,对第三帝国对外政策曾有一定影响。但欧战爆发后,由于政策上的分歧,阿·豪斯浩弗参加秘密反战组织。1944 年反纳粹政变流产,因其参与而被捕,1945 年遇害。

关于卡尔·豪斯浩弗的地缘政治思想与第三帝国的重大决策,据近来研究发现不少并非一致之处。这在东方政策上表现得明显。德国地缘政治学是用麦金德“心脏地带”来为德国扩张主义服务的。作为中欧陆上帝国的战略关键在于反对海上霸权国英国。其对东方的政策是,通过与那些从西方体系中被排挤出来的国家结盟,建立一个与之匹敌的势力。对其东部各民族,则利用其与德国的天然与互利关系建立一种共栖关系。对苏联,应吸取拿破仑教训,是结盟而不是树敌。对东方的日本,德国应使之成为实现分裂大英帝国的亚洲盟友。总起来讲,其对东方的政策就是把日本、俄国和中欧帝国联合起来。这与纳粹实际实施的、兼并位于德国东面的生存空间来巩固德国统治的中欧,把苏联作为其生存空间战略中获取最大领土目标,而施以进攻, 以及早期的与日本结盟以反对苏联是不协调的。卡尔·豪斯浩弗于 1945 年底对盟军采访者称:希特勒一伙人根本不明白德国地缘政治学。这既是对第三帝国头目的错误政策失败的愤怒,也是对地缘政治策略未能实施的惋惜。正是这种复杂的心态产生的绝望,使卡尔·豪斯浩弗于 1946 年自杀身亡。

关于德国地缘政治学,正如英国学者杰·帕克在其《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一书中所说:“在一战后⋯⋯一种更加广泛的国际主义的时候, 德国地缘政治学家则走向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它充当了“日耳曼精神” 知识赞助人角色,成了领土扩张的辩护者。⋯⋯他们走得太远了,以致于他们的地理哲学也同其他许多人一道随之遭到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