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柯恩的“分裂的世界”图式
当两极对立的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之后,原来一般认为坚如盘石的共产主义集团会持续下去,但是,50 年代后期东欧出现的不稳,中苏的分歧的开始出现,并于 60 年代初公开对立,使苏联为首的集团发生分裂与削弱。在西方集团中,法国戴高乐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建设独立核力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反对英国参加共同体。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大批亚、非国家脱离殖民主义,走上独立道路,往往为避免受大国制约而选择第三世界不结盟道路。这种情况就使两极的简单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 **柯恩图式的形成:**索尔·柯恩(1926— )是现在美国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曾任美国地理协会主席。他是从区域出发对地缘政治格局进行研究, 在 1964 年发表的题目为《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他反对没有回旋余地的
严密的世界体系,而倾向于将灵活性引入到世界体系中去。从其 1964 年提出的论文中,对所提出的分裂的世界的图式虽然进行了三次修改,但是其基本格局没有大的变动,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
柯恩首先对地缘政治的框架区分出世界性地区和地区性地区。对这两类地区,他称前者为地缘战略区,后者为地缘政治区。地缘战略区应大到足以产生某些有世界影响的特点,因为战略只能从世界角度去看。地缘战略区则应根据区位、动态、贸易方向、文化和思想联系对世界广大地区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对陆地和海上战略通道的控制往往是确定地缘战略区的关键。
地缘政治区是地缘战略区以下的分区。它具有地理特点的统一性。它是由地理区直接转换来的。这种单元为共同的政治和经济机能提供框架。区位相联和资源互补是地缘政治区最明显的标志。地缘政治区为一个地缘战略区内多重权力中心的出现提供基础。地缘战略区起战略作用,地缘政治区只起策略作用。
严格来说,现只有两个地缘战略区:(1)依赖贸易的海权世界,(2)
欧亚大陆世界。根据推测,在未来有可能出现一个第三地缘战略区,即印度洋南亚区。这个区很可能从英联邦和欧洲前殖民地废墟上出现,可能并不具有一个真正世界大国的资格。
依靠贸易的海洋世界的核心区是美国的沿海地区,欧亚大陆世界的核心区是俄国的工业三角地带。这两个地方可以称为中心。海洋欧洲和中国大陆是这两个地缘战略区中的第二级权力中心。
依赖贸易的海权世界可以再分成:(a)盎格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b) 海洋欧洲和马格里布,(c)亚洲离岸诸岛与大洋洲,(d)南美。欧亚大陆世界有:(a)俄国心脏地带和东欧,(b)东亚大陆。在这两个地缘战略区之间有两个破碎带——中东和东南亚。
以上未包括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南亚。南亚现在还不是一个地缘政治单元,将来可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现在还无迹象能成为大陆政治单元。这一地区仍在依赖贸易的海洋世界内,但并不意味该地缘战略区不重要。
每一个地缘政治区可由一个大国,亦可由一批较小的国家组成。每一个地缘政治区都有其各自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它可以为该地区的内部凝聚力的加强提供基础。另外,在每个地缘政治区内有其人口和
图 8-3 世界的地缘政治区与地缘战略区
(引自:科恩 SB.分裂世界的地理与政治.伦敦:Methuen,1964)
经济往来的主要中心,而其周围则是其腹地。
在两个地缘战略区之间,除南亚外,还有东南亚和中东两个区,柯恩称其为“破碎带”。这两个地带由于自然条件的分割性,加上历史与经济的发展缺乏统一的地理核心,同时殖民地时期遭列强的瓜分,内部难以实现较大地理范围统一。外部由于美、苏的争夺与插足,给该地区带来政治不稳定, 不同集团与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发生,是破碎带的基本特征。
科恩的分裂的世界的图式目的在于,提供一个预测我们时代地理态势的理论框架。因为这种态势大多与地缘政治区域势力发展相关联。这些区域中的欧洲沿海国家,正在成为一个与两个超级大国相匹敌的世界实力中心。
- **柯恩对图式的修改:**9 年以后,柯恩对其有关“分裂的世界”的各种问题再次阐述。他认为,美国外交政策之所以缺乏国际目标和混乱不堪,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遏制政策和多米诺骨牌理论仍在作怪。他还认为,美国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如果世界仍将生存下去,相互共处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必须如此。其前提条件就是,“全球政治体系在各等级之间和较大区域之间的关系特征上具有一种类似生态学的动态平衡。”该体系是由美国、欧洲沿海国家、苏联和中国四大实力组成的多中心体系。全球的均衡在于世界权力核心的多极化,而不是两极世界。
1982 年柯恩又对其分裂的世界的图式作了进一步修改。他的修改首先反映在第二级的分区上,即将地缘政治区的地位,根据西欧、日本和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地位的提高,及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制约与平衡的作用,确定为新的世界大国。其他地缘政治区经发展已出现了区内占主导的二等强国, 如印度、巴西、尼日利亚等。柯恩评估了 27 个国家为二等强国。接着往下又确定了第三、第四和第五级的国家。另外,对南部非洲,根据美、苏矛盾, 当地各种势力的冲突被确定第三个破碎地带。其原来的东南亚破碎带,由于越南战争的结束形势已发生变化。
根据其对图式的修订和各等级国家的确定,这种由大量不同等级国家组成的,地缘政治区形成的多元化世界要比两极化的模式世界,更具现实性与动态性,反映了各地区各国家间的关系复杂性。原来的两个超级大国影响已经有所削弱,其部分作用与影响已由新出现的地区性力量所取代。由于技术进步、新的思想变革、人口的迁移、新的商贸格局的出现,柯恩认为,地缘政治学就要及时抓着这些影响地缘政治较大的作用,作为其研究的基本内容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在 1991 年的《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地缘政治变化》中,柯恩对其分裂的世
界图式根据形势变化作了新的修改。在其 1994 年的《新世界纪元中的地缘政治:旧学科中新观点》中,对这些问题作了新的解说。其图式的变化有三方面。
第一,破碎带只剩下中东地区,东南亚和非洲的破碎带已不复存在。东南亚的东盟在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并与日本、美国和西欧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苏联在越南的军事基地的退出,柬埔寨内战的停止,新的政府组成,摆脱了外部势力与动乱,开始发展经济,与东盟的联系开始加强。因此,该地区将加入扩大的东盟成为东南亚诸岛与大洋洲的一部分。
在南部非洲,因苏联利用古巴出人,东欧提供军事和技术支持,进入埃塞俄比亚、安哥拉、纳米比亚和莫桑比克。另外,苏联还以政治影响几内亚、马里、刚果和坦桑尼亚。随着苏联解体该破碎带已不存在,并回到海洋世界地缘战略区。
在中东,特别是海湾战争后,苏联因解体对该地区的支持与影响已大大下降。可是,欧洲,特别是英、法对该地区影响增加。以色列与阿拉伯的和解与和平进程加快已使中东形势大有改变。但是,如果中东北部因与高加索和中亚相邻,而产生矛盾就会引起俄罗斯的反应,如果美国与欧洲各国的政策不协调,如中东和平进程受阻,地区矛盾加剧,中东仍不会安宁。因此, 该地区仍是一个破碎带。
第二,对南部非洲和南美这个“四分之一地球的战略边缘区”
(quarter-sphere of strategic marginality)。它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奥里诺科河以南的南美洲的两块大陆及其边缘相临海域,它的海陆面积恰占地球表面的 1/4。
这里处于现代经济体系之外,并未享受到对发展过程十分重要的贸易之利。这两块陆地在世界贸易总额中占 3%。同时,除巴西、智利、阿根廷及南非有一些现代生活的飞地外,其广大地区与发达的市场经济所不可缺少的那种资金流通、技术转移、专业化生产是相对无缘的。
虽然该地区为美国和欧洲的大国所染指,但其地区在战略上是边缘地区。对海洋世界来说,海空军攻击能力、远程武器和卫星监测,已使南方大陆基地的作用大大减弱。可是,现石油管道运输和苏伊士运河承担的石油运输与经过好望角船运石油量相等。巴拿马运河的过往船只现大多是航向美国西岸。
在经济上,这地区多年承受着农矿产品生产过剩、世界其他地方竞争、代用品及消费者口味的变化之苦。后工业地区也不再把这两个南方大陆看作潜在的世界仓库。上述情况加上高额债务、低水平的国际贸易、过多的人口、低寿命、低热量消耗将继续折磨该地区。只有获得重大的发展援助,才能使其有新的发展转机。因此,这个四分之一地球的战略边缘区成为一特殊的地
区。柯恩对此情况很有感触地说:“尽管我说的是一个世界系统,可是我仔细思考,这个系统并未真正包括进整个世界,也许永远不会包括进整个世界。
第三,提出通道(gateway)概念。它包括通道区和通道国家。
在世界上,国家的数目从 1939 年以来翻了两番,而且其数目仍有增长趋势。因为还有不少政治单位(如殖民地、附属地)和单位区(托管地、保护领地)会成为国家。这类地方大多在自然环境上较为孤立,或是具有有限经济基础的小岛。其独立道路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和平的,也有的是流血的。
通道地方的特点虽不尽相同,但亦有一致之处。这些地方往往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自己的语言、宗教,较高的教育,与外部地区有方便的海、陆通道。它在经济上往往比其母体核心区还发达,具有经商和制造方面传统。由于人口压力,移民海外侨民多,这对获取外资和专门技术十分有利。由于战略地位和缺乏武装,需要母体的保护,因资源缺乏、市场有限,经济上对母体有较大依赖,因此这些地方独立具有一定困难。
这些地方多在地缘战略区和地缘政治区之间,故通道国家最适于专业制造、贸易、旅游和金融服务,因而有利两边的交流和矛盾的缓和。这类通道国(如欧洲瑞士和奥地利之间的列支敦士登)是有利于地区发展与稳定的, 但也有冲突的(如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与以色列)。
在国家内的某集团的所在地区出现通道区。特别是在种族、民族或部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历史的积怨(如中东的库尔德人,南非的祖鲁人)而产生各种矛盾,解决好国家内的这类问题往往有很大难度。
除上两类通道外,还有大范围的通道地区。在柯恩的修改的分裂的世界图式上,出现在东欧的通道地区就属于这一类。这里在经济上向两边开放, 可以有利于促进欧共体与俄罗斯的经济交流,也有利于东欧本身发展。
柯恩认为,该通道地区虽然非军事化并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其防卫力量不被用于反对心脏地带则需双边予以保证。柯恩还认为,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是可能出现的另一个通道地区。
- **柯恩图式的特点:**柯恩的分裂的图式的提出到现在已有 30 多年,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是其基本框架、关系则相对稳定,这也是该图式所表现的地缘政治格局的优越之处。其特点大体有三。
第一,有个灵活而又相对稳定的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其图式有两个大的地缘战略区,它是一级的,即海洋的和欧亚大陆的。其下的单元是地缘政治区,这是二级的。海洋的一级区包括五个二级区,欧亚大陆的一级区包括两个二级区。另外还有三个二级区,游离于一级区之外,即南亚、中东和东欧。它们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一个是独立的地缘政治区,一个是破碎带,另一个是通道地区。其第三级是民族国家,不过国家则依其在这个世界系统中的实力地位和功能而分出等级系列。通道区是个特殊的类型,他位于国家之下, 属第四级。
尽管近些年来国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一、二级区的框架并无大变动。当然,其区之间地位与关系则有或大或小变化。例如,世界五大势力中心情况就有变化。其中美国成为唯一的一个军事和经济上的巨人;俄国和中国虽有强大军事实力,但经济上则相对较弱;日本和欧共体则相反,有巨大的经济实力却没有相应军事实力。
第二,主要核心区的连续性。目前和过去地缘政治系统的特点,是以系统的持续和变化来确定的。位于大国内的主要实力中心的持续存在表示了系
统的持续性。大西洋和大湖沿岸的美国,俄国心脏地区的工业与农业的三角, 西欧与北海的工业化的弧形地带,中国东北与中部的沿河平原区,日本中部太平洋沿岸和南部内陆海边缘地区是地缘政治系统的核心。虽然,这些核心区面临着国际上经济与思想意识的巨变与地缘政治实力向其边缘区转移,但仍维持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上述五大力量中的增长与相互作用,是该系统的稳定与持续的重要力量。
核心实力不变,尽管其边缘发生重大变化,仍能维持其地缘政治系统的稳定与持续。苏联的解体就是个例子。苏联解体,而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也没有与俄罗斯维持一种联邦关系,可是俄罗斯核心区仍然使其保持一个世界大国地位。它仍有约 1.25 亿人口,保有工业三角,肥沃的农业地区,丰富的矿藏以及庞大的科技队伍。依靠这些财富,俄罗斯克服解体带来的打击并能从封闭的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转变。
第三,地缘政治系统的演化。面对着世界形势错综复杂,有时又有突发的与巨大的变化,柯恩认为,地缘政治系统是动态的,其出现的不平衡是反映其政治结构与其运行环境之间不相适应而产生的,不平衡的出现是导致新的更大整合过程。了解地缘政治系统的演变,采用从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先进理论而引伸出来的发展法则是有用的。发展的理论认为,系统是按可预测的结构方式演化的,它受外部力量的影响,等级,协调和熵是其重要特征。这样一种理论是全面的、有序的,各部分间是相互联系的过程。
系统的早期阶段是没有分异的,各地域部分缺乏相互联系,其功能是相同的。第二阶段出现分异,各部分虽有了特点,但还是孤立的。最高阶段是特化加强与等级上的整合。不同地域的各部分间专业化的和互补的产品的交换导致系统的整合。等级结构制约着这些产品的流动。
柯恩还以二战后的二极体系的发展说明其理论。在二极体系初期由美、苏控制时,其体系开始有明显分异,但美、苏体系内却分异较弱。不久两体系内部发生分异,西欧与日本经济复兴的发展使其与美国地位从小伙伴关系转变成与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在苏联体系内,中国向其领导地位提出挑战。美、苏两体系内部的等级关系亦由于分异而出现。不过其等级关系,由于世界经济联系与通讯往来的通达性,对其政治关系并无严格限制。如阿尔巴尼亚先是脱离南斯拉夫影响转向苏联,继而又离开苏联转向中国。
总之,这个世界的开放系统,由于各国实力的变化,影响范围伸缩,地位的升降,政治、经济、军事等关系的交错、重叠,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 其结构上的等级性、大国核心区的相对持续性、系统上的演变,使全球的地缘政治系统成为一个综合的有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