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苏军的反攻、第二战场的开辟和欧战的结束

在欧洲战场上,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失败及意大利的投降,表明德国法西斯在走下坡路。苏军 1944 年进行的反攻,不仅把德军逐出国境,而且进入东欧其他国家,并向德境内挺进。另外,1944 年 6 月,第二战场的开辟,东西夹击之势已成,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从而结束了欧战。

  1. **苏军的反攻:**经过 1943 年苏军的艰苦战斗,在北面已突破德对列宁

格勒的封锁;在中部,已把战线推到斯摩棱斯克以西;在南面,已收复基辅, 越过第聂伯河。至此,苏已收复其 2/3 的沦陷国土。德军被迫转入守势。形势对苏反攻十分有利。在 1944 年,苏军共发动 10 次突击战役。

第一次战役是 1 月 14 日至 3 月 1 日,主要任务是,使列宁格勒从长期被

围困中解脱出来。第二次战役是 1 月 24 日至 4 月 17 日,是在乌克兰地区进

行,收复了除南部的原乌克兰的绝大部分国土。第三次是 3 月 26 日至 5 月

12 日,收复了乌克兰南部的敖德萨及乌克兰南边的克里米亚。第四次是 6 月

10 日至 8 月 9 日,目的是把列宁格勒北面的德、芬军队赶出去,并迫使芬兰退出战场。

第五次战役(6 月 23 日至 8 月 29 日)与第六次战役(7 月 13 日至 8 月

29 日)是在美、英在法国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后不久而实施的。重创了波兰以东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境内的德军。其结束的时间亦恰好是西部战线的联军进入巴黎之后。这两次突击战役一方面是与第二战场相配合,吸引德国兵力,减轻其压力,也是进一步收复自己国土。

第七次战役(8 月 20 日至 9 月末)与第九次战役(9 月 28 日至翌年 2

月 15 日)主要是苏军由其国土进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与匈牙利。罗马尼亚是德国的石油与粮食供应基地,苏军从乌克兰西南部进入罗境内后,罗人民起义成立新政府,脱离德国,并与苏军并肩战斗。接着苏军于 9 月 8 日又进入保加利亚。当天索非亚等城市武装起义,第二日成立新政府, 与苏军共同打击德军。在第七次战役完成后,接着即进行第九次战役,向匈牙利进军。匈牙利是德军的重要军事工业基地。苏军一方面从保加利亚进入南斯拉夫,再北上进入匈牙利;另一方面从乌克兰西南,越过喀尔巴阡山进入匈牙利东北进行两路进攻。苏军进入南斯拉夫,与南人民共同解放贝尔格莱德。在阿尔巴尼亚与希腊的德军怕退路被切断而迅速北撤。当南北两路苏军进入匈牙利,并对布达佩斯完成合围时,匈各人民团体成立临时政府并宣布对德宣战。这两次打击既消除德军东线的侧翼,又引起罗、保、匈组织新政府,退出与德同盟。

第八次战役(9 月 14 日至 11 月 24 日)与第十次战役(10 月 7 日至 11

月 1 日)主要是分别清除波罗的海东岸的德军与苏北极圈内和挪威北部的德军。通过这十次战役不但苏军正面战场已进入波兰中部,距德国边境很近, 而且在两翼亦完全得到清理,为最后击败德国创造了条件。

  1. **诺曼底登陆与西欧战场:**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是苏、德战争爆发后,

    苏为减轻其压力多次提出的。后于 1943 年底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

议上决定,于 1944 年 5 月在西欧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在英吉利海峡对面,适合登陆的地点有三处,即科唐坦半岛、诺曼底和加来。科唐坦半岛德军防守弱,但地域狭窄兵力施展不开,不利纵深发展。加来地区距英最近,但距英南部港口远,兵员物资运送不便,而且是德军防守的重点,登陆后战斗必然激烈,登陆难度大。如果登陆成功,向法、比发展,则道路不多,影响进展。相比之下,诺曼底的地势开阔,登陆方便;离英国港口近,兵员运送、物资补给较方便;道路条件好、距巴黎近。另外, 德军防守差,成功可能性大。所以,盟军选择诺曼底作为登场所。而德军则认为在加来地区登陆可能性大。加上盟军制造些假象,更使德军把防守重点放在该地,忽视诺曼底。在战略上,德军也认为从准备条件看,1944 年盟军会登陆进攻西欧。德军考虑如果盟军登陆,利用此机会,集中力量给予反击,

一举予以歼灭。为此,则可以抽出兵力对付东方,暂时避免受两面夹击之苦。经过充分准备,盟军于 1944 年 6 月 6 日晨开始在诺曼底登陆。当初德军

认为盟军声东击西,不愿调动机动部队与海、空军力量予以阻击。到情况明了之后,形势已难扭转。到 6 月 12 日,登陆场已联成一片,宽约 80km,纵

深为 12~18km,兵力已达 32 万,车辆已有 5.4 万。为阻止盟军,德军于诺曼底南面,从卡昂向西经科蒙、圣洛、来赛组成防线。7 月 25 日,盟军在德军防线西翼突破,先向南再转向东对德军进行包围,歼其大部。同时,另一部则向东经勒芒,直插塞纳河,进军巴黎。8 月 25 日,戴高乐率法军进入巴黎。

当盟军向巴黎进军时,另一支美、法部队,于 8 月 15 日在法东南登陆。

该路军队迅速经里昂、第戎北上。与诺曼底登陆的部队一起于 12 月中逼近德国边界。德军为阻止盟军的东进,选择在法国东北、比利时境内的阿登地区, 进行孤注一掷的反扑。由于盟军在登陆后进展较顺利,对德军的力量估计过低,认为阿登地区地形条件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运动,所以在从荷兰到瑞士的德国边界地区的兵力部署上是个薄弱环节。德军集中 25 个师于 16 日突破盟军阵地。到 20 日,突破宽度达 100km,纵深达 30~50km。英、美军经过正面空降兵阻击,两翼的反突击,于 1945 年 1 月 16 日始将德军击退。加上东边苏军的进攻,西线德军只好退到莱茵河地区,企图坚守齐格菲防线。

  1. **欧洲战场的最后攻击与德国失败:**在 1945

    年,东、西战线都已推进到德国境内,由于战线缩短,兵力集中,战斗十分激烈。特别是希特勒阴谋与美、英妥协结束战争,把大部兵力放在东线,所以东线战斗更加激烈。东线苏军 1945 年的第一战役是渡过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把战线推到奥

得河。为了阻止德军在西线阿登地区攻势,该战役由 1 月 20 日提到 1 月 16

日。到 2 月 3 日战役结束,战线向西推进了 570km,达到奥得河边,距柏林只有 60km。这次战役是苏军所有战役中进攻速度、推进深度最大的一次,冲破了七道防御地区。

在这次战役中,由于是中央突破,进展快,推进的远,不得不需要两翼的配合。在北面,于 1 月 13 日在东普鲁士展开进攻,到 4 月 25 日将其境内德军全部歼灭。在东普鲁士战役进行时,苏军又对但泽(今格但斯克)以西的东波美拉尼亚地区展开攻击。从 2 月 10 日开始,到 3 月 30 日将但泽以西, 到奥得河口的什切青以东的德军清除。这样,苏军全部都进到奥得-尼斯河畔。在南面,苏军 3 月 6 日从匈中部开始进攻,3 月 30 日进入奥地利,4 月

13 日攻占维也纳。这就在南面对德国南部与捷克境内德军造成压力。

西线盟军在击退德军在阿登地区反扑后,于 2 月 13 日向莱茵河地区进军,3 月 23 日开始强渡莱茵河。渡河后,除留下部队对鲁尔工业区德军予以包围外,其余继续东进。中部的美军于 4 月 16 日在维滕贝尔格和马格德堡进抵易北河。25 日美军在其南面的托尔高地的易北河上与苏军会师。在北部英军进入汉堡,5 月初在其东与苏军会师。

在东线,苏军经过充分准备后,集中 250 万军队、4.2 万门火炮、7500 架飞机、6250 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于 4 月 16 日向收集 100 万部队、1 万门火炮、

330 架飞机、1500 辆坦克与强击大炮的德军在柏林展开激战。到 4 月 30 日夺

取了柏林市内的国会大厦。希特勒当日亦自杀身亡。德军城防司令于 5 月 2 日投降。柏林战役可以说是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向苏政府代表朱可夫元帅和盟军

代表英空军上将泰德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战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