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殖民体系的瓦解与第三世界的兴起
(一)殖民体系的瓦解
与第一次大战后情况相比,二战后,不仅帝国主义国家有了很大削弱而且其所统治的殖民地纷纷独立,使几百年来形成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但是, 由于地区的不同,情况的差异,各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时间与方式各不相同。
- **东南亚:**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前是英、法、荷、美的殖民地,在二战中都被日本侵占。日本为了顺利的统治这些地区,打着“支持”当地人民, “反对”原殖民主义者旗号,搞“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其残酷压迫与统治面目很快暴露,不少地区人民组织武装与其进行游击战。日本投降时给当地的武装力量留下不少武器。
- 越南。日本投降消息传来,印度支那共产党领袖胡志明组织中央民族解放委员会发动全国起义,迫使阮氏王朝末代皇帝保大退位,于 9 月 2 日
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但是,法军于 9 月 23 日登陆,占领西贡,开始恢复殖民政权。
法、越双方于 1946 年 3 月 6 日签订《越法初步协定》,法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但属于法兰西联邦和印度支那联邦。然而,法国于 1946 年 12 月 19 日撕毁协定,向越南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直到 1954 年
3 月 13 日—5 月 7 日,越南人民军攻下号称“坚不可摧”的奠边府,全歼法
军精锐部队 16 000 多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才迫使法国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法国撤出越南,承认越南独立。但是,后来,美国插足南越,从而激起了越南的抗美战争,直到 1976 年才取得越南的南北统一。
- 印尼。当日本投降消息传到印尼,那里的共产党和反法西斯青年组织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代表人物苏加诺、哈达商定,于 8 月 17 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诞生。8 月 18 日政界领袖召开的“独立筹备委员会”,选举苏加诺和哈达为正副总统。
1945 年 9 月—10 月,英军为受降在印尼登陆。其后英、荷军企图恢复殖民统治与当地军民发生战斗。由于力量不足,11 月 15 日达成协议,荷兰承认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在爪哇、苏门答腊和马都拉主权,与荷军占领下的婆罗州等地组成联邦,尊荷兰女王为元首。荷军调集力量后,于 1947 年 7 月 20
日撕毁协议,重开战端,在武装镇压,内部挑拨均告失败后,于 1949 年 11
月 2 日达成的“圆桌会议协定”确定,印尼共和国与 15 个伪邦组成印尼联邦共和国,并由印尼联邦共和国与荷兰组成“荷兰-印度尼西亚联盟”。
到 1950 年 8 月 14 日,印尼宣布解散联邦,15 日成立印尼共和国。1954
年 8 月,印尼政府与荷兰达成取消“荷兰-印度尼西亚联盟”协议。1963 年 5
月 1 日又收回西伊里安。至此,印尼完成国家的独立与统一。
- 菲律宾。美国政府于 1934 年即宣布在菲建立自治政府,10 年后完全独立。在日本占领时,菲人民组织武装打击日本占领军。日军为缓和与当地人民矛盾及削弱美国影响,于 1943 年宣布菲“独立”。美国为争取菲律宾
人民,打击日军,于 1944 年 10 月在菲登陆前,于 6 月由国会通过法令,同意菲提前“独立”。
在菲人民抗日武装配合下,美军于 10 月登陆。之后,既对菲以独立地位
相待,反而解除菲人民武装,遂于 1945 年 9 月 23 日在马尼拉爆发群众反美
大示威。
1946 年 4 月,菲举行大选,7 月 4 日在马尼拉举行独立仪式,罗哈斯就任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原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中被日军占领,当地人民抗击日军,建立了人民武装与一些城镇的人民委员会。1945 年 9 月英军重返马来西亚,接受日军投降。12 月解散当地武装与人民委员会。1948 年 2 月,成立马来西亚联合邦,新加坡则划出为英国直辖殖民地。
1955 年 7 月,马来西亚联合邦立法议会大选,马来人、华人与马来印度人组成马华印联盟获胜,联盟主席拉赫曼任联合邦政府首席部长。为摆脱英国殖民者在政府中的实权与取得独立,拉赫曼于 1956 年 1 月与英谈判,1957
年 8 月 31 日取得独立。
在英、美支持下,1963 年 9 月 16 日,马来西亚、新加坡、沙捞越和沙
巴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作为英国保护国的文莱拒绝参加,于 1984 年 1 月 1
日独立,并改名为文莱达鲁萨兰国。1965 年 8 月 9 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
- 缅甸。日军在进攻缅甸前,曾于 1941 年在泰国帮助缅甸民族主义领袖昂山组织“缅甸独立军”。1941 年底,日军进攻缅甸,缅共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战。日军为有利于自己对缅甸控制,于 1943 年宣布缅“独立”, 将独立军改为“国防军”,建立民族政府。昂山等认清日本意图后,1944 年8 月与缅共等组成“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并担任主席。自由同盟配合
盟军于 1945 年 3 月 27 日发动武装起义,占领仰光,并收复大片国土。
英军回到缅甸后,于 1945 年 10 月成立“行政委员会”,将自由同盟代表排除该委员会。1946 年 9 月缅甸人民全国性大罢工迫使英国解散“行政委员会”,组织有昂山参加的新的行政委员会。经与英谈判,行政委员会成为临时政府。由于昂山争取国家独立的坚决意志、不妥协态度,于 1947 年 7
月 19 日被英国指使的反动分子杀害。在激起人民新的反英斗争高潮中,经过
谈判,独立的缅甸联邦共和国于 1948 年 1 月 4 日宣告成立。
- **南亚:**印度是英国的一个人口最多、面积广阔的殖民地。在二战中, 不论其战略地位,还是人力物力资源,对英国战胜法西斯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大党领袖甘地和尼赫鲁提出,以支持英国战争换取印度独立被拒绝后, 再次发动不合作运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甘地与尼赫鲁曾因此被捕入狱。国大党的“前进集团”战时在缅甸、新加坡组织印侨及印俘成立印度国民军, 企图借日军之力,赶走英国殖民者。战后,印殖民当局军事法庭审判该军军官,触发了印度广大群众的反英运动,以致审判无法进行。
印度除国大党外,还有一个穆斯林联盟,虽然共同开展反英斗争,争取独立,但两党在宗教、民族及伦理方面的差异与矛盾甚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印约有 7 000 多万人(占全印人口 1/5),穆斯林联盟要求在其聚居区成立“清真国”(即巴基斯坦,“巴基”是清真、神圣之意,“斯坦” 是国家之意)。
1946 年 2 月 18 日,孟买港的印度水兵为改善待遇及反对种族歧视发动起义。起义不但在其他港口印度水兵中蔓延,而且还得到印度广大群众的支持。第二天,英国就派使团去印与各方代表团举行圆桌会议,讨论印度独立。1947 年 6 月 3 日公布《蒙巴顿方案》,8 月 15 日起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
分治方案将穆斯林聚居地区划入巴基斯坦(由于穆斯林聚居区分别在印度的东、西两边,形成巴基斯坦的东巴与西巴),其余的,印度教徒聚居的中间地区是为印度。另外,占印度面积约 2/5 的 500 多个土邦享有独立地位, 可分别谈判决定加入哪一个自治领。
由于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多为混居,分治中有 50 万人在斗殴、残杀中
丧生,有 1600 多万人背井离乡,移居他处。甘地亦为平息这场纠纷而于 1948
年 1 月 30 日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杀害。
在土邦归属中,引起印、巴冲突最突出的是克什米尔。该地约 77%居民信伊斯兰教,约 20%是印度教徒。但印度教徒控制该地议会,宣布加入印度。于是 1947 年 10 月印、巴双方在该地发生武装冲突。在联合国干预下,1949 年元旦停火。现印占区面积约为 3/5,人口约为 3/4,巴占区面积为 2/5,人口为 1/4。印、巴双方原同意由公民投票解决归属问题,但印后又提出异议。至今争端未获解决。
南亚的原英国殖民地锡兰于 1948 年 2 月 4 日获独立。 1972 年 5 月 22 日改名为斯里兰卡。
居住于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由于在 1970 年 12 月的议会选举中的人民联盟主张,与西巴基斯坦组成联邦。但是,东、西巴基斯坦存在矛盾,不断发生冲突,1971 年 3 月终于发展成内战。结果是,西巴基斯坦失败;东巴基斯坦于 1971 年 12 月正式建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 **西亚:**叙利亚和黎巴嫩原属奥斯曼帝国,一战后为法国委任统治地。二战中,法国失败,它们效忠于维希政府,并同轴心国合作。后来,英、法
(戴高乐)军进驻。1941 年 9 月戴宣布其为独立国,1943 年 12 月法放弃委任统治。但战后英、法既不撤军,又不实现其诺言,法反而乘机提出其在军事、外交、经济方面特权,甚至镇压群众示威,与当地民兵发生武装冲突。英国企图实现自己控制,乘机排挤法国,迫使法撤军并接管了叙利亚。经过当地人民斗争与国际声援,安理会作出英、法撤军决议。英、法遂于 1946
年 4 月 17 日完成撤军。
作为英国委任统治地的约旦,1946 年 3 月 25 日独立。
在本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独立的西亚的国家有:科威特(1961 年 6 月
19 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1962 年 9 月 26 日),也门民主共和国(1967
年 11 月 30 日)(两国于 1990 年 5 月 22 日合并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阿曼(1970 年 8 月 9 日),巴林(1991 年 8 月 14 日),卡塔尔(1971 年 9
月 1 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 年 12 月 2 日)。
巴勒斯坦原为犹太人居住地。公元前 1 世纪,罗马人占领该地,因犹太人的不断反抗,遂被驱赶出巴勒斯坦。7 世纪后,阿拉伯人完全占据该地。20 世纪初,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者要在该地建立“犹太民族之家”计划。
据统计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从 1918 年的 5.6 万(占当地居民约 7%),到 1948 年的 50.8 万(约占 31%,阿拉伯人为 113.2 万,约占 69%)。
该地自 1922 年为英国委任地。在未充分听取阿拉伯人意见下,联合国
1947 年 11 月 29 日决议:1948 年 8 月 1 日前结束英委任统治,建两个国家:
犹太国,面积约 1.5×104km2,其中犹太人 49.8 万,阿拉伯人 40.7 万;阿
拉伯国,面积约 1.1×104km2,其中阿拉伯人 72.5 万,犹太人 1 万。犹太人
于 1948 年 5 月 15 日建以色列国。由于阿拉伯各国反对分治,第二天即爆发了有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及沙特、也门和巴勒斯坦人参加
的反以色列的“圣战”即第一次中东战争,到 1949 年 2 月 4 日签订停战协定。但问题并未解决。经战争,以色列占据了属阿的 5700km2 土地,使 70 多万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属巴勒斯坦的加沙与约旦河西岸则分别由埃及和约旦控制。
- **北非:**北非有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苏丹。埃及虽然于 1922 年成为独立国家,但英国仍保留许多殖民特权。战后,埃及
人民反英运动不断高涨,要英军退出埃及,取消特权。1952 年 7 月 23 日, 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发动“七月革命”,迫使软弱的国王退位,成立共和国,纳赛尔任总统。
在“七月革命”影响下,1955 年 12 月苏丹议会通过了宣布苏丹拥有主权的共和国决议。1956 年元旦宣布独立,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利比亚的殖民主义者意大利虽在战争中失败,但英、意、法三国却想加以分割托管,10 年后方允许其独立。但遭到利比亚人民坚决反对,根据联合国决议,利比亚于 1951 年 12 月 24 日宣布独立。
突、阿、摩皆为法国殖民地,它们都于 1954 年爆发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
的武装斗争。法国被迫于 1956 年 3 月承认突尼斯和摩洛哥独立。但是,由于
阿尔及利亚境内约有百万法国移民,它们不愿离开这里,因此使战争延续 8
年。在这期间,尽管法国派遣了 50 万大军,但并未能使当地人民屈服,在人
力物力都无法继续支撑这场侵略战争情况下,法国遂于 1962 年 7 月 3 日宣布阿尔及利亚独立。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受亚洲与北非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影响,过去认 为比较稳定的殖民地却爆发出了独立浪潮,其声势与速度都是空前的。这里的殖民地分属于法、英、比、葡。法属黑非洲在非洲西南部并联成一片,那里由于受到北非突尼斯、摩洛哥,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的影响,在法国陷入北非地区而无力他顾的情况下,正是那里殖民地取得独立的好机会。在法属黑非洲独立运动中,带头的是几内亚的塞古·杜尔。杜尔在 1946
年组织工会,1947 年成立几内亚民主党,1953 年领导城市大罢工,农村的反对“酋长制”,影响大增,1957 年在领地议会选举中获胜,担任半自治政府副主席。1958 年 10 月 2 日正式独立。
1958 年,法国为挽救其濒于崩溃的殖民制度,提出建立“法兰西共同体”,并规定凡参加共同体的海外领地以自治共和国地位相待,参加共同体或独立,由公民投票决定。在杜尔领导下,几内亚于 1958 年 9 月公民投票,
不参加共同体,10 月 2 日宣布独立。受此影响,于 1960 年获得独立的有达荷美、尼日尔、上沃尔特(现名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现名科特迪瓦)、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乍得、中非、刚果(布)、加蓬、喀麦隆、多哥, 此外还有马达加斯加。
在英属殖民地中,带头的是加纳(原称黄金海岸)。克瓦米·恩克鲁玛1947 年建统一大会党,任总书记。1949 年与温和派分裂,成立人民大会党。
恩氏领导 1950 年 1 月大罢工,被认为危及殖民统治入狱。1951 年 2 月立法议会大选中恩氏占绝对优势,获释出狱,任内阁总理。1957 年获英联邦内的独立。1960 年 4 月通过新宪法,7 月 1 日宣布独立。
由此开始,英属非洲的殖民地,1960 年独立的还有索马里(与意属索马里合并独立)、尼日利亚;1961 年独立的有塞拉利昂、坦噶尼喀(后与桑给巴尔合并,1964 年改为坦桑尼亚);1962 年有乌干达;1963 年有肯尼亚、
桑给巴尔;1964 年有赞比亚,尼亚萨兰(后改马拉维);1965 年有冈比亚; 1966 年有博茨瓦纳、巴苏陀兰(后改莱索托)、毛里求斯、斯威士兰。这些国家除有的经武装斗争外,独立道路基本上是“加纳模式”。剩下的津巴布韦于 1980 年独立,纳米比亚于 1990 年独立。实行种族歧视的南非,亦于 1994 年成为各民族平等的新南非。
比利时在非洲的殖民地有刚果(利)、布隆迪和卢旺达。布隆迪与卢旺达均于 1962 年 7 月 1 日独立。刚果(利)却历经挫折。在民族独立高潮中,
比利时被迫交权。刚果(利)于 1960 年 6 月 30 日独立,卢蒙巴任总理。由于殖民主义者插手,国内出现分裂与战乱,卢蒙巴政府被推翻,本人亦被杀害。直到 1965 年才实现国内的和平与稳定。
葡萄牙是个老殖民主义者,对其在非洲的殖民地一直保留着强迫劳动制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非洲独立运动高潮中仍坚持其殖民统治,遂在安哥拉、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发生长期的武装解放战争。直到葡萄牙独裁者萨拉查 1968 年下台,1974 年葡发生军事政变,斯皮诺拉政府始放弃殖民政策。经谈判,承认几内亚比绍(1974 年 9 月 10 日)、莫桑比克(1975 年 6 月 25 日)、佛得角(1975 年 7 月 5 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1975 年 7 月 12 日)、安哥拉(1975 年 11 月 11 日)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