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国的东山再起

  1. **赔款问题:**德国在一战前强大的重要基础之一,在于其经济力量,有些部门赶上英国,如能源消耗,在 1913 年英国为 1.95×108t,德国为 1.87

×108t,有些部门甚至超过英国,如钢的产量,1913 年英国为 7.7×106t, 而德国为 1.76×107t。正是这种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持其侵略战争。在一战失败后,德国的经济能否恢复与发展取决于赔款问题。在巴黎和会上,由于分歧未能解决。在 1920 年,赔款委员会中仍有分歧,由法国主席裁决,定下总

额为 1320 亿金马克。其中法国得 52%,英国得 22%。并规定每年偿付 20 亿马克。此外,德国还需支付输出值的 25%,用木材和煤来抵付。按当时德国经济情况,根本无力偿付如此巨额赔款,但在强大压力下只能接受。

在赔款问题上英、法存在深刻分歧。法国一来想以德国赔款以偿还用于战争而借的外债,二来靠赔款恢复其经济,并报复 1870 年因战败付给德国巨额赔款之仇。同时,赔款可以削弱德经济实力,使其难以恢复大国地位,又可以确保法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所以,法国尽量最大限度的索取赔款。英国认为欧洲的经济复兴,自身的海外贸易发展有赖于德国的经济的稳定, 所以希望德国经济有某种程度的复兴。这不仅可以给英国贸易带来好处,也可以使德国某种程度牵制法国。为此,英国认为德国赔款总数应当减少,但遭法国反对。

作为赔款委员会的观察员的美国,看到德国的工业技术先进,设备完好, 只是缺乏流动资金,所以美国认为德国应以付高额利息获得贷款。这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展,为多余资金寻找市场的好机会,同时又可借机插手欧洲的事务。会上提出应向德国输入资金、活跃德国经济,为其赔款提供物质基础。法国对此持否定态度。

由于经济困难,德国 1922 年未能按期支付赔款,赔款委员多数主张制裁。法国决定占领鲁尔。法国认为此举可以加强自身安全,还可从德国最大工业区获得大量利润。德国对此采取“消极抵抗”政策。责成当地官员拒绝遵守占领军一切规定。号召工人拒绝采煤、运煤。

鲁尔被占,德国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1922 年,德国工业已恢复到战前的 80%,而 1923 年急降到 40%。加上德国财源基地鲁尔失去,马克贬值严重。经济面临崩溃带来工人罢工、起义,出现严重政治危机。法国占领鲁尔的收入不抵占领费,招致工人抗议,国内外谴责。在美、英压力下,法、德双方结束鲁尔危机,并召开赔款委员会会议。

1923 年 11 月赔款委员会确定:美国给德国 8 亿马克贷款,德国第一年

付款 10 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起,每年应付 25 亿马克。法、德

如有争执,由美国控制的仲裁委员会解决。同时,还确认 1924 年 11 月中旬, 法、比军队全部撤出鲁尔。这就是所说的《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使德国经

济迅速恢复,但其每年赔款额逐渐上升。此外,原在赔款委员会起主导作用的为法国,现已转到美国手中。德国经济到 1928 年,与 1923 年相比,采煤量由 1.6×108t 增至 2×108t,钢产量由 1.1×107t 增至 1.43×107t,电力比1913 年增加 4 倍。

1928 年,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以美国扬格为

主席的专家委员会于 1929 年 2 月 11 日开会确定,赔款总额为 1139 亿马克

(减少 15%),分 59 年付清,前 37 年每年平均付 20 亿马克。每年赔款中,

必须交付的无条件赔款为 6 亿马克。其余视情况可以展缓。

1929 年发生了世界性经济危机,德国经济处于危急状态,德国提出停止支付赔款。遭英国拒绝后,德向美国总统胡佛发出呼吁。美国考虑赔款与各国偿还美债务有关,德国经济衰退危及欧洲经济、政治稳定、美国市场与投资利益,遂提出展缓一年办法。原来英、意同意,法国因自己所占份额多不同意。经协调各方同意延期。但在经济危机下,德仍无力支付赔款。

1932 年 6 月 16 日召开洛桑会议讨论赔款问题,确定最后赔款额为 30 亿

马克,于 37 年内分期付清。实际上,德国对此数额也未偿付,到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索性完全取消了赔款义务。赔款问题与各国偿还美国战债相联, 英国主张放弃赔款应与放弃战债相联,美国反对。英国在 1932 年偿付该年的美国债务后,声明与美国的债务协定就此结束。其他国家也就没有继续偿还美国债务。至此,赔款与债务也就不了了之。

  1. **德国的边界及与邻国安全问题:**在巴黎和会上,不仅确定德国的国界,而且还确定莱茵河左岸以及莱茵河右岸 50 千米以内为不设防区,联盟国

军队占领莱茵河左岸 15 年。为了法国的安全,在签订《凡尔赛和约》时,法国提出必须保障法、德边境安全。当时英、美两国答应,并由英、美两国共同保证法国的安全。但是,后来美国没有批准《凡尔赛和约》,所以这项保证就落空了。法国为防范德国东山再起,就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分别签订了条约,建立小协约国联盟体系。随着德国的情况变化,面对德国的复兴,法国迫切要求签订一个保障法德边境安全和东欧盟国安全的条约。

1925 年 10 月 5 日,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的罗迦诺举行会议。在此之前,德国利用英、法、美恐苏心理,频繁与其接触,甚至达成协议,以此来迫使西方对德让步和抬高其地位。为此,西方想把德国拉入国际联盟以约束其行动,而德国亦又以此要求批准其重整军备。另外,关于边界的保证的问题,德国只同意对西部边界遵守《凡尔赛和约》,却不准备对东部边界承担同样义务。它还公开宣称,东部边界不是不可变更的。波、捷对此极为不满,虽经与其结盟的法国多次努力,但德国有英国的支持表示不可能保证这些边界的永久性。最后,德国在各方压力下,经过讨价还价签订了《罗迦诺公约》。

公约规定,德、法、比三国维持德法、德比边界领土现状,遵守和约关于莱茵河非军事区规定,彼此不得攻击侵犯、不得诉诸战争。英、意以德国与法、比之间边界保证国身份在条约上签字,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对德国东部与波、捷之间的边界纠纷没有规定任何保证办法,只签订了仲裁条约。条约规定双方发生一切纠纷、冲突如不通过正常外交途径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院裁决。

另外,法国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相互保证条约,规定一方遭受德

国侵略,彼此立刻给予支持和协助。

《罗迦诺公约》德国大获其利,这摆脱了《和约》对其军事上的束缚, 获得对东部边界的行动自由。德国还通过加入国际联盟,亦提高了地位。《公约》对法国则十分不利,它与德的边界安全没有得到切实可行措施的保证。而对波、捷的边界,实际上亦难以保证,这表明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在欧洲的地位与法国本身地位一样,是十分虚弱的。《公约》对英国来说,起到了其在欧洲大陆国家间既利用德国来阻止法国在欧洲的称霸作用,又用来抵制苏联,使欧洲各力量之间处于平衡、保持自己的有利地位。但事实上《公约》却使英国为德国侵略势力上升开了绿灯,反而起了为虎作伥的作用。

关于莱茵河的西岸联盟国驻军因也《罗迦诺公约》于 1925 年 12 月 1 日

签字,以法国边界有保证而撤军。其东岸 50 千米内不设防区的规定亦在希特

勒上台后,于 1936 年德国军队开进莱茵区而结束。英、法除向德提出抗议外, 无任何其他行动。

至此,《和约》所规定的防止德国东山再起的约束已全部消除。由于德国摆脱赔款的义务,经济走向复兴,使其毫无阻拦地走上扩军侵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