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日军的攻势

  1. **日本的“南进”与珍珠港事件:**从日本自 1936 年 11 月 25 日与德签

订《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 年 7 月 7 日发动侵华战争来看,日本当时

是把北进的“大陆政策”放在首位。接着于 1938 年 7 月 29 日在中、朝、苏

交界处的张鼓峰地区,1939 年 5 月 11 日在中国黑龙江与蒙古交界处的诺门

坎地区分别向苏军与苏蒙军发动进攻,遭到惨重失败后,被迫停止敌对行动。特别是诺门坎的冲突,时间达四个月,战线长达 50~60km,双方出动大量军队和飞机、大炮、坦克,战斗十分激烈。结果,日军被歼 5 万人,使日军吃了苦头,加上其陆军大部分陷于中国战场,抽不出更多兵力对付苏联而不敢轻举妄动。特别是 1939 年 8 月 22 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日本失去了与德国共同对付苏联的基础,日本十分不满,原来日、德结为军事同盟的谈判也就搁浅。日本的北进政策也碰了壁。

1939 年 9 月德在欧洲与英、法开战,法国迅速失败,就使日本转而实行

南进政策。首先,于 1940 年 9 月 27 日日与德、意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其目的在于利用与德、意配合,可以在西太平洋地区对英、美施加压力。为了避免受苏联牵制,也像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一样,于 1941 年 4 月 13 日与苏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这样,日本可以把主要力量用于对付美国。

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不大,资源短缺,特别是战争所需的铁、石油、橡胶、锡、镍等物资奇缺,加上中、日战争以来,需求大增,对外依赖性更大。实行南进,不仅可以获得这些物资,而且亦可增强其军事实力。

在东南亚,那里大部地区是分属于英、法、荷、美的殖民地。而法、荷在欧洲已被德国战败,英国已被德国牵制,无法照顾远东,有实力的只有美国,这就为日本南进创造了条件。同时,与美国的矛盾亦逐步激化。由于美国重视欧洲的形势发展,把亚洲放在第二位。加上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影响及战争准备不够,对日只采取一定的政治、经济压力,避免或推迟日、美战争的爆发。

1940 年 9 月 23 日,日本出兵占领越南北部,9 月 27 日日本与德、意签

定《三国同盟条约》。美国 9 月底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钢铁。同时,给予

中国 5000 万美元贷款及实施对华租界法案。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发,

日本内部虽部分人主张配合德国,打击苏联,实行北进,但 7 月 2 日御前会议决定“加速南进”,但如苏、德战局一旦有利,就立即攻占西伯利亚。7 月 24 日,日军开进越南南部,8 月又侵入泰国。为此,美国一方面加强菲律宾的防务,一方面宣布对日实行除粮食和棉花外的全面禁运。这对日本的石油供应产生严重影响。在矛盾日益激化情况下,日本海军于 9 月 1 日发布全部舰队进入战争状态的命令,加紧制订作战方案。11 月 18 日就将偷袭珍珠港的舰队集中于千岛群岛基地待命。为迷惑美国起见,于 11 月 17 日派来栖特使赴美,协助野村大使与美谈判。11 月 26 日日本舰队向夏威夷出发。12 月 7 日晨(当地时间 7 时 55 分),日本飞机向珍珠港发动袭击。美太平洋舰

队几乎全军覆没,飞机损失 188 架,美军伤亡 4500 人。事件发生后一小时, 日才正式向美、英宣战。该事件引起美国朝野极大愤怒,第二天除美、英对日宣战外,还有其他 20 余国向日宣战。12 月 11 日德、意向美宣战。德、意、

日三国并于 12 月 11 日签定共同进行战争协定。1942 年 1 月 1 日美、苏、英、

中等 26 个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至此,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终于形成。

  1. **日军对亚太地区的攻势:**珍珠港事件以后日军迅速向中南半岛、东南亚诸岛和西太平洋诸群岛展开攻势。特别是日本在战争开始时就消灭或重创美、英在该地区的三股强大的威慑力量。第一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日对珍珠港的袭击使美国太平洋上海军力量受到重大损失,但所幸航空母舰未受损失,对日仍有较大威胁。其次是美国在菲律宾的空军。它是美国

在远东的最大空军基地。1941 年 12 月 8 日,日飞机从台湾起飞,对克拉克和尼古拉机场进行突然袭击,一举炸毁其飞机的一半,迫使其剩下飞机撤到澳大利亚。第三是英海军上将菲利普斯率领的远东舰队。其中包括 3.5×104t 的大型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和“却敌”号,它们是 1941 年 12 月 2 日才驶抵新加坡的,目的是向日显示力量。可是,在开战后的第三天,这两只战列舰就在马来半岛的关丹以东海域,由于没有空中掩护,被日鱼雷和轰炸机炸沉,菲利普斯也以身殉职。这三支威慑力量的损失,使美英失去海军制控权,遂使日军在该地区得以顺利的展开攻势。

在中南半岛,由于日军已占领越南、老挝与柬埔寨,而且已进入泰国。剩下的就是新、马与缅甸。其中关键是新加坡与缅甸。新加坡是英国在远东重要港口,既是军港、又是商港、它扼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日军控制它就等于打开了进印度洋的入口。

  1. 月 8 日,日军从泰国的克拉地峡及登陆哥打巴鲁进入马来西亚,分别

沿东、西海岸向南急进,1942 年 1 月 11 日占领吉隆坡。2 月 8 日夜日军渡过柔佛海峡,登陆新加坡。15 日进入市区,占领新加坡。

缅甸当时是中国唯一与西方国家联系的陆上通道,是军用物资重要来源所经之地。日军进攻该地既可以切断该通道,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其退出战斗以便全力对付英、美。并且可以进入印度,实现与德的联系。经过准备, 日军于 1 月 4 日和 19 日从泰国进入缅甸南部,31 日占领毛淡棉,3 月 8 日进入仰光。为了支援英军,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由于两国军队未能很好配合, 致使日军于 4 月 29 日和 5 月 1 日占领腊戍和曼德勒,英军和部分中国军队退入印度,另一部退回云南。

日军在印度洋上还占领安达曼和尼科巴两群岛,并于 4 月初派机动舰队攻击锡兰的科伦坡与亭可马里的英海、空军基地,英受较大损失。英军东方舰队乃退往东非,要不是日军已鞭长莫及,则印度将受到攻击。

菲律宾是美远东军司令部所在地,有强大的海、空军基地。日军的策略是在战争开始的第三天重创其空军主力,夺取其制空权,并于 12 月 10 日与

20 日分别于吕宋岛和棉兰老岛登陆,从南、北向中间进击。1942 年 1 月 2 日马尼拉陷落,5 月 6 日美、菲军投降,日军全部占领菲律宾。

荷属东印度群岛盛产石油、锡。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奇缺物资,当时日石油储存仅能维持 3 至 5 个月的军用。这也是日本选择南进政策,决心铤而

走险,与美、英不惜一战的原因之一。为了攻占爪哇岛,日军于 1941 年 12

月 16 日至 1942 年 2 月 20 日分别登陆婆罗洲,苏拉威西、安汶岛、帝汶岛以及苏门答腊,从北、东、西三面向爪哇逼近。为了避免苏门答腊岛上石油设备受破坏,日军采用伞兵空降。2 月下旬在爪哇海域日与美、英、荷、澳海军激战,重创盟国舰队,逼使剩下船舰撤向澳大利亚,以保证日军登陆安全。3 月 1 日日军在爪哇岛东、西两面登陆,8 日占领全岛。

在太平洋上,日军拟占领珊瑚海和中途岛。前者可以威胁美、澳之间联系,后者企图把美海军逐出西太平洋与扩大自身的防卫圈。在 4 月下旬组织好的舰队由加罗林群岛的特鲁克基地出发,5 月 3 日在所罗门南部的图吉拉岛登陆。事前掌握其情报的美国舰队则向珊瑚海出发。在 4 日、7 日、8 日双方都用舰载机实施远距离攻击,虽然美、日双方损失大体相当,但却第一次阻挡着了日军攻势,使美、澳联系及澳大利亚安全得到保障。

1942 年 3 月,日海军企图用突击占领中途岛的办法,诱引美太平洋舰队

前来支援,迫使与其决战,借机给以重创,以增强日在太平洋的海上制控权。同时,亦可阻止美飞机从舰上起飞轰炸日本(4 月 18 日美利用接近日的航空母舰上起飞飞机轰炸东京,飞到中国降落)。日遂组织包括 6 艘航空母舰的

庞大舰队于 5 月底出发。美军获悉后,组织三艘航空母舰迎击。6 月 4 日双方舰载机于中途岛北战斗,结果日本四艘大型航空母舰全部被击沉,美军只损失一艘。这场海战使日丧失了在战争初期夺得海、空制控权,也失去了海上战斗的战略主动权。加上美国强大造船能力优势,遂使后来日军在各岛战斗中缺乏强大海、空军支援与补给而陷于被动。所以,中途岛一战是太平洋战场上的转折点。

在日发动的太平洋战争中,中国战场则处于一种奇特的现象。主要表现是日军在太平洋及东南亚发动了一连串的海、空攻势,进展十分迅速,而在中国则相对比较平静,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这是由中国战场的特殊原因所决定的。

在中国,1937 年日军大举侵略中国之初,进展较快,中国在进行坚决抵抗情况下,节节后退。直到 1938 年 10 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而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以后,日军占领广大中国领土,兵力分散,已难以继续大规模地前进;而国民党方面,由于力量的消耗,一时难以恢复,无力反击,所以从那以后战争处于胶着与停滞状态。

当时,日本的对华政策,首先,设法使中国政府妥协与议和,以便巩固自己在战争中获得的利益。即使不成也使国民党动摇,产生幻想,消极抗战。其次,在华北组织与加强伪政权,在华中组织汪精卫为首的伪政府,企图分化中国的抗日力量,利用中国人加强其占领区的统治,达到以战养战,减轻自己压力与负担,以便可以抽出相当兵力用于其他战场。第三,配合上述两项任务,进行局部地区的战役,切断中国与美、英的联系,特别是断绝其军用物资的来源与供应。在 1940 年 9 月,日军进入法属印支北部以及 1942 年初日军入侵缅甸,都有切断中国对外联系通道、迫使中国就范之意。

但是,中国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继续抗战,在战场上保持一定压力, 在日占领区的后方,共产党领导的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方针取得很大成效,拖住了日军,打击了伪军使日军难以脱身。实际上,这也是对盟国对日战争的一种重要支援。在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的第三日,即 12 月 9 日,中国政府就正式向德、意、日宣战。

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利用中、日战争已经进行了四年,日已处于战争动员状态,而英把重点在欧洲,无力东顾,美则刚开始进行备战,日军事力量暂时处于优势,可以在太平洋与东南亚横行。虽然其海、空力量可以大量投入这场战争,可是陆军却受到严重的牵制。例如,当时日陆军共有 51 个师、58 个旅,共 210 万人,而中国的关内战场却有 21 个师、20 个旅,牵制了近百万的日军。正是因为其受陆军的限制,人力不足,陆军无法配合海军对澳大利亚等进行攻击,使海军的部分战役难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