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缘政治条件的差异对殖民地的影响
随着新大陆与新航路的发现,世界开始联成一体,各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接触,其对亚、非、拉的最大影响就是沦为殖民地地位。但是, 由于亚、非、拉的条件不同,所以形成的殖民地的情况亦有很大差异,这对目前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有相当大的影响。
- **美洲殖民地情况:**美洲大陆分南、北美洲。形状上,中间相联部分是中美洲的狭长地带及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岛。由此往北的北美洲则越北越宽,而向南,亚马孙河所在一带则是南美洲最宽处,然后越向南则越狭窄。由于美洲的农业作物是玉米,主要适宜地区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高原,所以人口集中于墨西哥高原与南美的秘鲁及厄瓜多尔的山地,其次是加勒比海诸岛,其他地区则人烟稀少。
当时,居住于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金属的使用还处在铜器阶段,未有铁器。既无车辆又无牲畜,全部劳动只依靠人力。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图形十分复杂,只为祭司们掌握,由于失传已久,至今尚未解译出来,南美的印加帝国还处于结绳记事阶段。国家政治组织不是小而分散, 就是组织程度不高。
新航路发现后,殖民者大量涌入,原以为是东方的亚洲,可以从那里掠夺到欧洲急需的香料。结果,失望之余转而掠夺其长期积存下来的贵金属。因为这些东西量轻价高,便于运输。殖民者将现存的金银一掠而光以后,就迫使印第安人到矿山劳动。由于奴隶式的奴役、强盗般的掠夺、屠杀,加上欧洲带入的传染病,印第安人缺乏免役力而大量死亡,人口大量减少。除了大量的欧洲移民及与当地印第安人通婚生出的混血人以外,为解决生产上缺乏劳动力问题而输入大量的非洲黑人。这样就造成了美洲的人种的复杂情况,原有的土著印第安人只在原来其文明起源地(墨西哥高原、中美诸国、南美秘鲁、厄瓜多尔等)与混血人占优势。在南、北美洲的中高纬度地区, 如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阿根廷、乌拉圭,由于当地原有印第安人本来就不多,而殖民者又采取驱赶屠杀政策,至使留存下来人数甚少,那里白人移民者占绝对优势。黑人的移入是与热带副热带地区的种植园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有关,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加勒比海岛屿上黑人占不同程度的优势,而在美国南部及委内瑞拉、巴西亦有相当数量的黑人。
正是由于人口组成发生严重的变化,对美洲殖民地的政治格局产生严重影响。首先,在美洲,印第安人在殖民统治时,在政治上处于最低层。在殖民地革命中,又是白人与土生白人起主导作用,所以,在美洲各国,当权者的上层至今仍然变化不大,基本上是白人占主导地位。其次,由于殖民主义者的情况不同,加上白人数量情况产生的政治情况亦不同。如北美的美国与加拿大,原是英、法的殖民地,后来全部成为英国殖民地,而移民又是清一色的白人。当地殖民制度受英国代议制的影响,革命或独立后,实行议会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结果进入第一世界。特别是美国,其本身原属殖民地,取得独立后,国土只限于大西洋沿岸的 13 州。接着向西部地区殖民开发,得到此优越条件,发展迅速,独立后仅花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 即在 19 世纪中期其生产能力已超过英国。在 19 世纪的向外扩张中,也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
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的拉美,由于受宗主国社会制度影响,庄园经济占主导地位。殖民地独立后,长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经济上对内是保护庄园制,对外是自由贸易,结果长期依附于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发展道路曲折而进程缓慢,仍属于第三世界。
再有,加勒比海诸岛,种植园发展由大量黑人充当劳动力。在 18 世纪中叶,种植园经济在贸易上的作用,不仅超过殖民者对拉美的金银的掠夺,而且也大大超过欧洲对亚洲的贸易。当时,加勒比海诸岛与欧洲的贸易额约1400 万英磅,约占欧洲与亚洲、美洲贸易总额的一半。正是其经济地位对欧洲如此重要,在独立过程中只有海地最早取得成功,而其余岛屿的独立则来得最晚。岛上的居民多以黑人占优势。
- **非洲殖民地情况:**非洲大陆与欧洲只是隔地中海相望,所以北非很早就与欧洲的地中海北岸有着紧密联系。而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则与欧洲联系甚少,欧洲人对那里亦是一无所知。
非洲大陆海岸比较平直缺乏港湾。从撒哈拉沙漠直到好望角,那里赤道正好横穿,其两边不是热带雨林,就是副热带干旱地区与沙漠。这样的海岸与景观不利于交通与殖民。从内陆流入海洋的大河,往往在河口地区受地形条件制约成急流与瀑布,不利于从沿海通向内陆的交通。更重要的是那里经济不发达,可供贸易的物资不多,当然影响外来的殖民活动。
在地中海南岸地区,原来大多属奥斯曼帝国,为伊斯兰国家,实行军事封建制度,组织水平高。在西班牙与葡萄牙将阿拉伯势力驱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后,亦只在非洲的西北端占有小块的殖民地,并无力量再向前推进。只是在法国强大了,意大利统一并建立民族国家,以及英国势力进入地中海时, 才向奥斯曼的势力范围进攻。这时,一方面英、法、意等国已进入工业化时期,经济发达,军事武器先进,另一方面是北非诸军事封建国家力量衰退, 军事武器落后抵挡不住帝国主义势力的进攻,于是西起摩洛哥东到埃及,先后均成为法、意、英的殖民地。沿地中海的北非,除埃及可溯尼罗河而上进入苏丹外,其余地方都受撒哈拉沙漠所阻无法向南发展。
撒哈拉沙漠以南,在尼日尔河的中、上游地区,原是非洲古文明所在地之一,但在西方列强入侵前已处于衰落。其他地区则多处于部落酋长的发展阶段。在 15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西方列强只是在非洲沿海少数适合地点建立据点,除满足其对亚洲航线的中间商站作用外,大多是作为转运奴隶的据点。对奴隶捕拿是靠沿海的部落酋长与中间人,用武器和小商品作为收购奴隶的交换品。奴隶贸易衰落后,这些据点转变为农产品集运点。这些产品收购与集运亦靠当地的中间人。
在 19 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垄断资本的发展,列强需要原料基地与产品和投资市场,遂向非洲抢夺殖民地。殖民地抢夺多通过沿海据点,利用欺骗手段获取所谓的“保护权”,宣布占有。大多在对其内地情况并不很熟悉情况下,便划入其殖民范围。除少数地区的王国利用地理条件进行抵抗外,多在其先进武器进攻下成为列强的殖民地。
除北非在降为殖民地时,一些军事封建国家对列强进行有组织抵抗外, 南非对英国入侵的抵抗是非常激烈的。不过那里抵抗英国的是荷兰移民的后裔布尔人。这是非洲的唯一一块欧洲人移民所聚居的地点。
与美洲情况相比,非洲落入殖民地地位,除南非布尔人外,仍然保持当地原有居民的优势,即北非的阿拉伯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人。另外,由于列强对非洲的入侵都是从沿海向内地沿交通线行进,特别是在交通困难地区,原来的部族特点与文化仍深深保留着。非洲各殖民地的划分多是根据殖民主义的势力而分割的,所以,其以后的独立则因这份“遗产”而产生很多问题,例如,南非的白人与黑人,尼日利亚内的各部族的分歧。在殖民统治时,推行殖民统治者的宗教、语言和管理制度,这也给非洲留下深刻影响。总之,由于非洲文化发展程度较美洲印第安人高,加上自然条件,被瓜
分的时间晚,不像美洲在殖民统治时完全西化,非洲保留原有社会文化特征比较多。加上殖民统治时边界划分的任意性较大,对非洲的今天政治格局也带来深刻的烙印。
- **亚洲殖民地情况:**亚洲大陆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主要所在地, 各古国都分别位居亚洲大陆的东、南两部的边缘,它们面临的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在历史文明古国中,中国和印度是主要的,一个分布在太平洋西岸, 一个分布在印度洋北岸。东北亚的日本、朝鲜;中南半岛的越南、泰国、缅
甸,马来群岛上的印尼、菲律宾;西亚的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及阿拉伯诸国则在中、印两国的中间及两边。在这文明古国的弧形地带的北面是干旱的草原与沙漠,是游牧民族生息驰骋之地,也是古时的“丝绸之路” 所在地。再往北,则是冷而潮湿的泰加地带,加上沼泽大河的阻挡,交通不便,既不适于农业,又不利于牧业是个人烟稀少的封闭地区。亚洲大陆面向的海洋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所在。阿拉伯商人、印度商人、中国商人⋯⋯ 则航行其间,进行贸易。
西方帝国主义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动机就是要与东方进行贸易,需要东方的香料与特产。新航路开辟后,虽然欧洲可以通过海上直接与亚洲进行贸易,不再受中东的垄断与限制,但是,从欧洲到亚洲当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海上往来需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是相当漫长的航线。加上在印度洋上航行受信风影响,有季节限制。过去船体又小,凭靠风力,尽管船上的火力装置比亚洲的先进,但是路途遥远,军事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葡萄牙、荷兰以及早期的英、法都只能在必要地点建立商站和军事据点,无法与政治组织强大的当地政权相对抗,更说不上征服其全境实行殖民统治了。当时的贸易是以掠夺东方的香料为主,其活动的地区集中在印度、马六甲海峡和马来群岛。当时我国明、清政府实行海禁,禁止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在亚洲大陆的北部,俄罗斯除向欧洲扩张外,也向东方发展,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受到的阻力较小,很快就达到远东的黑龙江畔。由于清王朝的势力当时处于兴盛时期,采取坚决抵抗政策,将其阻止于黑龙江上游,无法到达太平洋岸。
在 18 世纪末,英、法在印度的争夺中,法国失败,英国获得对印度的垄
断权。当英国于 19 世纪初控制了整个印度以后,就开始向外扩张,特别是向中国扩张。而于此同时,在亚洲北部的俄罗斯也开始在亚洲进行扩张。这样, 英、俄两国分别从亚洲南、北两个方面进行扩张,争夺殖民地。其形成的焦点地区有中国、中亚和西亚。
在中国,英国在鸦片战争打败清王朝以后,逐渐控制了中国的长江流域。而俄国则从北面蚕食中国领土,获得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伊犁河下游大片领土,并企图攫取中国东北、蒙古、新疆。为了阻挡沙俄的扩张,英国利用日本与之对抗,遂使日本利用机会,打败中、俄占据朝鲜和中国的台湾,进入我国东北南部。另一方面,德、法势力增强,乘英国无暇顾及之时,分别进入中国山东与西南。虽然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成,但是,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民众反侵略力量的强大,避免了被瓜分及被列强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地位。
在中亚、西亚,英俄的争夺随着欧洲形势的变化,彼此以划分势力范围而予以妥协。在中南半岛,英、法也以泰国作为缓冲国以结束其对立状态。荷兰保持了对印尼的统治,美国取代西班牙占领了菲律宾。以上就是帝国主义在亚洲形成的殖民地的格局。
总之,亚洲由于距帝国主义的西欧比较遥远,沦为殖民地的时间也最晚。亚洲固有的文化基础比较深厚,所受殖民统治时间,从总的相对来说也比较短。在独立以后,走上发展道路也最快。在亚洲,日本由于处于欧洲侵入亚洲路线的末端,位于印度、中国之后,当列强在分割衰落的清王朝时,却乘机改革,走向富强,避免了像亚洲其他国家那样落入殖民地的厄运,但它却成为新的帝国主义,加入西方阵营侵略邻邦,攻占东南亚,给亚洲人民带来
严重损害。这种侵略战争所形成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损失,仍然是今天日本与亚洲有关国家之间的一道难以弥合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