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1840—1914 年)是美国的海军军官、历史学家。他在海军服役达 40 年,在海军学院长期讲授海军史和海军战术课, 并两度担任海军学院院长,写了大量的海军方面著作,其中著名的《海军战略》(1911 年)是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1902 年,他还担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在本世纪初的第 26 届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任职时,马汉得到信任与重用,对美国海军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而使美国海军力量跃居当时的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

马汉的海权思想来源于历史。当其于 1883 年研读《罗马史》,特别是当他研究迦太基与罗马战争时,名将汉尼拔入侵罗马使其突然产生一种设想,他反问自己,假如汉尼拔改从海上入侵意大利半岛结果又将如何呢?经过其深思熟虑,深感控制海洋的重要,遂下决心对海洋战争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海战历史,特别是通过对英国海军的发展史及其对海上霸权的形成的历史的研究,不仅写出大量的著作,而且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海权理论与思想。马汉从深入研究 17 至 18 世纪英国殖民主义的发展历史中看到,英国殖

民主义者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为提供本国工业发展所需资源与市场,大肆推行殖民政策,疯狂掠夺殖民地,称霸海洋的过程,给马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马汉首先提出了以“制海权”理论来解释历史,以此为中心论点,在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890 年)一书,集中了马汉的海权理论。马汉写作的时代背景是欧洲帝国主义扩张进入最后一个高潮,美国正在向世界大国地位上升,他的思想适合了美洲帝国主义海外开放政策的战略需要。

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紧要。马汉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物质财富是国家强大、幸福的基础, 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由于地球表面的大陆被海洋所包围,并且海洋运输比陆地运输廉价便捷,因而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伟大公路。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的原料、市场和基地。所以,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 并在必要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 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

马汉分析了海运与海军历史,尤其是英国势力在全球的扩展,得出了制海权的结论,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马汉的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英帝国的兴起与其成为海军强国同时发生。大英帝国把世界的主要海路变成了它的国内交通线。英国控制了世界上除巴拿马运河以外的所有主要航道、狭窄海域或咽喉要道,即那些可以从两岸容易控制船只进入或通过的狭窄水域:多佛尔,直布罗陀、马耳他、亚历山大、好望角、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圣劳伦斯河的入海口。北欧的商船或穿过英国大炮把守的多佛尔海峡,或绕苏格兰北端而行,那里有英国海军守卫着。在地理上,英国和美国比德国和俄国享有更大的入海自由。海上运动比陆地便利,而且大陆块都被海洋所包围。有进入海洋之便的国家较之内陆国家有更多获得大国地位的地缘潜力。岛国比与他国接壤的大陆国家处于优势的航海地位。海洋国家结成联盟,多半是为了进行商贸,而不是为了军事、政治侵略。

据马汉的分析,海上力量对于国家实力与繁荣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获得这种地位的能力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

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例如,英国和日本四面环水,若想成为大国就必须保持大规模的海军。这是因为对于海岸线长的国家来说,海洋就是疆域,对外国造成什么样的态势取决于它在海外的能力,英国的地理位置偏离欧陆背靠海洋,有助于其扩充军力,既适合出击潜在的对手,也易抵御入侵之敌。在 1890 年以前,德国、日本和美国的海军力量尚未兴起,英国的海上力量称霸海洋。英国海上力量集中在北大西洋和英吉利海峡,从而控制了欧洲列强的世界贸易。

马汉还以英国为例,分析了一个国家要取得海洋大国地位的上述六条件。首先,是地理位置适中,靠近海上交通要道并拥有良好港口和基地。英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必担心陆上的威胁,而把大量的资源用于建设海军。相比之下,一面临海的荷兰和两面临海的法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必须经常维持一支强大的常备陆军,从而消耗了国家的军备财力。另外,英国距欧洲大陆也恰到好处,既可打击大陆的敌人,或威胁北欧经英吉利海峡的航线,又可免于受它们的侵犯,当时英国控制了全球除巴拿马运河以外几乎所有的战略性岛屿、港口和海峡,获得了海上霸权。其次,是陆地结构合理, 尤其是海岸线的性质和海岸地貌的状况。马汉认为,凡是疆界便于与外界接触的国家,其人民较易向外发展并与外界交往,如英国与荷兰,两国天然条件并不优厚,土壤贫瘠,气候不适宜于一般农业,但两国人民几乎完全以海为生,向海洋求发展,结果成为走向海权国家的推动力。第三,是疆域的大小。这里面存在一个人口、资源与国土面积须成比例的问题,否则国土大反而防御密度低,国家危险性增高。第四,人口较多,拥有相当多的从事海上职业的人口。第五,是民族特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海洋没有感情,是不可能致力于发展航海事业,推行海洋战略并建立海上强权的。第六,是政府意向,即国家是否有利用上述条件发展海上力量的决心和政策。

关于海军战略,马汉总结出四要素。第一是集中和达到集中的方法;第二是中心线或中心位置;第三是由中心位置所表现出的内线运动;第四是海上交通对于军事供应与胜利的关系。马汉在《海军战略》一书中反复论述这四个要素的重要性。他认为,“集中的方法是海军战略的入门”;“威力的方程式是力量加位置”,占据中心位置就便于舰队实施内线机动,赶在敌方舰队之前展开于有利海区,海上交通线是支持海上作战舰艇的生命线,能否保持稳定的交通运输,对海战胜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海上的决战工具是战斗舰队。马汉认为,如能一战而击毁敌方战斗舰队,则制海权的获得则为自然的结果。他从英、法两国海军发展中,了解其战略思想上的差异。英国是以求战来争夺制海权的,法国则以避免会战以保存实力。结果是法国失败而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英国则称霸海上,成为“日不落之国”。马汉认为,法国战略固然与其海军处于劣势有关,但其欲保存实力的策略处于被动地位亦有不当之处。

马汉提出海权理论旨在从地缘战略角度,说服美国政府发展海上力量, 他认为美国在战略上居于中央的地理位置,面对两大洋,远离欧亚大陆,拥有安全的工业基础并足以威胁欧亚海岸,具备了发展海上力量的地理条件。因此,美国若想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变成世界性强国,就必须发展海军。当时曾任海军部副部长、后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十分赞赏马汉的海权战略理论,聘请他任总统海军顾问。马汉使美国致力于开凿巴拿马运河,开拓夏威夷等海外殖民地,建立了远洋海军,使美国开始突破“孤立主义”政策,

成为跨越新旧大陆的世界强国。

从马汉提出海权地理战略的理论至今,已经一个世纪,科技进步使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发达的铁路、公路运输使陆军机动性大大增强,海权国家陆上基地的安全受到威胁,特别是二战以来潜艇、飞机的使用,更使岛国传统的安全观念产生了动摇,海军作战也越来越需要依赖空中保障。这些变化使马汉海权战略的世界观点影响相对减弱。此外,马汉的理论忽略了旧大陆地理和陆权的重要性。尽管如此,马汉海权理论的历史贡献深远。马汉的理论后来虽然被作了某些修改,但经过一个世纪的考验,其基本思想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特别是随着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开发和核动力水面舰只续航能力的增强,其理论的影响回升,并重新受到海洋大国的重视,对一些国家的战略决策起着影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承认,自己曾是马汉的“热心学生与信奉者”。他早年曾钻研过马汉的海权理论,并曾是美国地理协会理事。他深信,了解地理学对世界事务有重要作用,竭力克制美国潜伏的孤立主义。二战伊始,他先后提出了从“租借计划”、“大西洋宪章”到“北大西洋三角”的军政方略,证明了马汉海权论对他的影响是何等重要。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控制海洋就意味着胜利”;80 年代中期美国军方宣布了其必须控制的 16 条世界海上航道的咽喉地段。这些事例从侧面体现了马汉海权论的影响。

马汉的世界观点使他的著作对地缘政治学家具有重要意义。这种世界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亚洲问题》( 1900 年)一书中,它是一种欧亚中心论的观点。马汉认为,北半球的大陆是获得世界实力的关键。其南部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为界,这里的商业和政治活动最为活跃。在北半球最重要的部分欧亚大陆内部,俄国占有统治欧亚洲大陆的地位,很难被外界攻破。不过,马汉指出,这种内陆封闭的地理条件利弊并存。他还提出,亚洲在北纬 30 度至 40 度纬线之间的地带,将是陆上大国俄国与海上大国英国冲突的地带。最后他预言,由于海上运动对陆上运动固有的优势,英美联盟可以从围绕欧亚大陆的关键的陆上基地保持对世界的控制权。马汉甚至曾预言,有朝一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将形成联盟,共同对付俄国和中国。据此看来,马汉实际上早于麦金德就持有一种“世界岛”的观点,但他的海权论的地缘战略结论却与麦金德相反。

马汉的海权地缘战略思想在德国、英国与日本都有深刻的影响。